1921年7月23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8月初,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红军挺进师在松阳大东坝写的标语。
永嘉五涑鸟村红十三军军部旧址。
1938年3月初,即将开赴皖南抗日前线的浙南红军指战员在平阳山门。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图为解放军在群众夹道欢迎中进入杭州市区。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本报今起刊发由省委党史研究室撰写的3篇党史概览文章,反映浙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轨迹。敬请垂注。
浙江在线05月09日讯
浙江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诞生到1949年浙江解放,浙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不屈不挠的顽强奋斗,历尽艰难曲折,付出巨大牺牲,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28年的浴血奋战,浙江人民以生命和鲜血铺就了胜利之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党组织的建立和大革命洪流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传播。一批宣传新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19年11月,杭州进步学生创办的《浙江新潮》,是浙江最早宣传进步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同时,浙江的工人运动也迅速兴起,浙江印刷公司工作互助会成为全国现代最早的工人团体之一,杭州的先进知识分子还编辑出版《曲江工潮》,这是全国最早的工人刊物之一。
浙江籍先进分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首先是宣传马克思主义,邵力子主编的《民国日报》在国内最早报道了十月革命的消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于1920年8月出版,对中国先进分子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是参加创建上海共产党组织,这是中国最早的共产党组织,由陈独秀首先发起,该组织15名成员中浙江籍有7人:俞秀松、施存统、陈望道、邵力子、沈雁冰、沈泽民、沈定一。上海共产党组织成立以后,浙籍先进分子进而为创建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做了大量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嘉兴召开,并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在各地发展党的组织作为党的中心工作。1922年9月,中共杭州小组建立,这是浙江最早成立的中共地方组织。之后,绍兴、海门(今椒江)、温州、宁波、嘉兴、金华等地陆续建立了党的组织。到1927年4月,浙江的共产党员从3人发展到4000余人,党的组织由1个发展到90多个,党的活动在浙江已成燎原之势。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认识到要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党决定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在广州由孙中山主持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也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大革命的开始。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浙江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各地农会、行业工会组织纷纷建立,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浪潮。1926年7月9日,在广东的国民政府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出师北伐,北伐军东路军从江西、福建两路入浙作战,于2月18日光复杭州,月底克复浙江全境,推翻了军阀孙传芳在浙江的统治。
在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高涨的同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于1927年4月开始“清党”,疯狂捕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至7月15日,仅宁波、杭州两地被捕400余人,被杀117人,到年底全省有1805人被捕,932人被杀。大革命在浙江遭到了失败。
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
共产党人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倒,他们擦干身上的血迹,开始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1927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宣告成立,省委的建立改变了以前浙江各地方组织分属中央或上海党组织领导的局面,推动了全省党的工作的开展。9月27日,浙江省委扩大会议在杭州召开,中共中央代表王若飞传达了八七会议关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精神。
中共浙江省委根据八七会议的精神,组织全省各地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先后举行了浙东大暴动、宁海亭旁(今属三门)暴动、浙南联合暴动、兰溪暴动等,截至1930年春,全省先后爆发武装暴动60多次,遍及50余县。这些暴动包括全省最早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亭旁暴动,都由于时机不成熟,遭到了失败,但暴动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在浙江的反动统治。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浙江省委在极其险恶的斗争环境中,领导全省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省委机关多次遭到破坏,不到两年时间,省委书记或代理书记换了10人,其中王家谟、张秋人、卓兰芳、徐英、罗学瓒5人在浙江被捕牺牲。尽管斗争环境十分恶劣,但斗争仍向前发展着,党的力量不断壮大,全省党的组织发展到40余县,党员发展到7000余人。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工作,中央决定改变工作方式,暂时撤销浙江省委建制,同时建立了直属中央领导的杭州、宁波、永嘉、台州、湖州、兰溪、永康、建德、东阳等9个中心县(市)委,推动了各地党组织的发展。
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1930年3月,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成立,5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军部设在永嘉县五涑鸟村,下辖3个团,鼎盛时人数达6000余人。红十三军是当时列入中央军委正式序列的全国14支红军之一。红十三军先后攻打了丽水、平阳、缙云等城镇,活动范围达20余县,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农村封建势力。在国民党重兵“清剿”下,1932年5月,红十三军的斗争最后遭到失败,但其余部分散在各地,仍长期坚持斗争。
1935年1月,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而组建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江西怀玉山失败后,根据中共中央分局的电令,以其先头部队和突围部队为基础共500余人,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政委刘英,进入浙江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游击根据地。3月,挺进师转战入浙,受到了浙西南人民群众的热情欢迎和支持,挺进师很快在松(阳)遂(昌)龙(泉)边界站住脚跟,建立了一批党组织和区、乡、村苏维埃政权,创建了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方圆100余公里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1935年8月,国民党成立以卫立煌为指挥官的“闽赣浙皖边区清剿总指挥部”,调集40个团约七八万兵力,对闽浙皖赣四省边区红军游击队进行大规模“清剿”。10月,挺进师主力由浙西南转战闽浙边东部地区,与闽东红军会合,于11月建立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开辟了浙南游击根据地,根据地的范围从(福)鼎平(阳)泰(顺)山区发展到平阳北港和飞云江中游的南北两岸,挺进师活动范围则扩大到温州、台州、处州、金华和绍兴等地区。
卢沟桥事变后,国内抗日救亡浪潮进一步高涨,浙江的国共两党也达成停战协定,标志着红军挺进师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结束和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浙江的正式形成。
钱江两岸的抗日烽火
抗战全面爆发后,浙江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为适应抗日救亡形势的需要,党把迅速恢复和重建党组织作为当务之急。根据东南分局的指示,1938年5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浙江省工委同时撤销,成立以刘英为书记的中共浙江临时省委(9月转为浙江省委),下辖5个特委、55个县(工)委。省委的成立,标志着抗战以来浙江党组织的重建工作基本完成。
在中共浙江省委和各级党组织的推动下,浙江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抗日团体如浙江省政治工作队的建立,成为动员、组织民众抗日的重要力量。各种抗日报刊和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在金华成立的“台湾义勇队”,团结了流亡大陆的台湾同胞,以浙江为基地,战斗在东南各省,为祖国抗战作出了贡献。
为迎接党的七大召开,1939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在平阳县凤卧乡召开了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浙江省委,书记为刘英,选出了参加中共七大的代表。这是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仅有一次省党代表大会。会议总结了抗战以来浙江党的工作,部署了今后的任务,为全省党组织的发展和巩固,为准备对日武装斗争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叛徒出卖,1942年2月刘英在温州被捕,省委机关遭破坏。省委被破坏以后,各地党组织在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极其困难环境中,坚持独立斗争。
日军侵占了杭嘉湖的广大地区后,1941年起又先后发动宁绍战役和浙赣战役,侵占了杭甬路沿线及浙赣铁路沿线浙东、浙中的广大地区。
日军侵入浙东以后,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和第一师、第六师陆续派干部和武装抵浙东,他们同浙东地方党和武装一起投入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2年7月,在慈溪宓家埭成立了中共浙东区委,书记谭启龙。同时成立三北游击司令部(后改建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何克希、政委谭启龙,作为中共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武装力量。浙东军民在坚持敌后抗日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艰苦斗争中,创建了以四明山为中心的包括四明、三北、金萧、淞沪等地区,拥有4个地区级、16个县级政权的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
1943年秋,日军再次侵入苏浙皖边区后,新四军第十六旅挺进苏浙皖边区敌后,开辟了以长兴仰峰岕为中心的郎(溪)广(德)长(兴)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了准备配合盟军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作战,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央的指示,先后派粟裕、叶飞率新四军第一师主力渡江南下,挺进苏浙皖边与第十六旅会合。1945年1月,新四军苏浙军区在长兴仰峰岕成立。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叶飞任副司令员,负责统一指挥浙西、苏南和浙东的部队。5月,成立中共浙西区委,书记金明,下辖2个地委1个工委。同时成立浙西行政公署。但是,苏浙军区所部在向东南发展中,遭到国民党第三战区顽军优势兵力的拦截和进攻。新四军被迫奋起自卫还击。2月至6月,在浙西天目山区,先后取得三次反顽自卫战的胜利,共歼灭顽军1.2万人。开辟了拥有4个地区级、10个县级政权的浙西抗日根据地。
在浙南地区,中共浙南特委领导成立了永(嘉)乐(清)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共700余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坚持、巩固了隐蔽的游击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江各抗日武装为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走向解放之路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为避免内战,中国共产党主动让出包括浙东、浙西在内的南方8个解放区,将部队撤至苏北解放区,仅留下少数人员坚持隐蔽斗争。坚持浙江斗争的党组织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靠群众和山区的有利地形,开展反“清剿”斗争,保持了党的旗帜,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为配合解放军主力作战,浙江党组织从隐蔽斗争转为公开的武装斗争。在浙东地区,1947年1月,成立中共浙东工作委员会(后改建为浙东临时工委),刘清扬、顾德欢(张瑞昌)先后任书记。党领导的武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至1948年7月底,浙东武装已发展到1400余人。1949年1月,浙东游击武装在新昌县回山村会师,成立了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司令员马青、政委张瑞昌,下辖6个支队。在浙南地区,因永(嘉)乐(清)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留下的基础,重建武装进展较快,至1946年11月已发展到340余人。1948年11月,经中共闽浙赣省委批准,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龙跃任司令员兼政委。在浙西南地区,中共处属特委于1948年9月建立了浙南人民解放军第三支队。浙江各地的人民武装先后解放了全省24座县城,为浙江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市各阶层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也有力地冲击着国民党的统治。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等都在浙江引起巨大的反响。1947年10月,杭州学生掀起了声势巨大的反迫害斗争浪潮,抗议国民党非法逮捕并害死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这一斗争迅速扩展到北京、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形成了全国性的爱国民主运动,国际学联也从布拉格来电表示声援。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9年3月,中共中央上海局为加强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同时为接管城市作准备,决定成立中共杭州市委,林枫任书记。杭州市委成立以后,即发出“反破坏、反迁移、保卫城市建设,迎接大军解放”的指示,对全市20多所学校和30多个重点工厂、电台、报社以及钱塘江大桥等落实了保护措施,为杭州的解放和顺利接管作出了贡献。
1949年4月21日,解放大军强渡长江,第三野战军七兵团直奔杭州,5月3日,第二十一、二十三军解放杭州,“天堂”杭州获得新生。5月初,第二野战军第三、五兵团解放了浙西南广大地区。5月16日起,二十一军、二十二军分别向浙南和浙东进军。1949年7月开始,驻浙人民解放军开始了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战斗,先后解放了舟山群岛、洞头列岛、一江山岛、大陈岛等沿海岛屿。1955年2月26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平阳南麂列岛。至此,浙江全境完全解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浙江人民经过20多年的浴血奋战,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浙江的统治,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新浙江。浙江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包晓峰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