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肉搏战
胭脂新村是市中心的老小区之一,东起中河立交桥,西至中山北路,南连体育场路,北接环城北路,中间有一条不足1000米长的小路,叫“天水巷”。天水巷里的英特药房和同康大药房仅一墙之隔。离这两家药店500米不到的中山北路口,还有一家海王星辰,在这家药店以南不到500米处,又是华东大药房。
据杭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从2003年到2010年,每年平均净增药店300家以上,新增药店导致社区周边药店布局日趋紧密。这样药店密布的地图,在杭城的很多住宅区都可以见到,有些地方的密度甚至更高。
5月8日傍晚5点光景,同康大药房的营业员小李还守在店里。谈及店内的营业状况,她用了“生意很差”四个字来形容。“我们在这里开了一年多,有一定的老顾客,为了把生意做起来,我们还推出代购服务,帮人们买他们买不到的药品,收取适当的代购服务费。”小李坦言,一墙之隔的英特药房影响到了她们店的营业额,具体的影响如何,她没有细说,不过她透露了一点,她在店里当营业员拿的是固定工资,主要原因就是营业额不理想,难以用提成的办法进行考核。
隔壁英特药店有两名营业员,一人对着电脑录资料,一人在一旁看着。两家店的共同特点是,记者进店实地采访的时候,都没有客人。两名营业员也听说了武林药店可能要被并购的传闻,认为大鱼吃小鱼是市场客观存在的情况。
“生意不好也没办法,我们是营业员,就是负责把店管好。”其中一名营业员指着贴在玻璃门上的招聘启事说:“生意再怎么不好,店还是要开的,人员也是要招聘的,药店的生死存亡是老板要考虑的事。”
竞争似乎时时刻刻都存在。昨天早上8点不到,有市民路过这两家“身贴身”的药店门口时,发现两家店都大门敞开,营业员早早地到位开门营业。而附近的海王星辰,虽没有打开大门但里头也亮着灯,一个24小时售药的窗口也敞开着。
有业内人士称,两家贴身肉搏的药店,双方的竞争压力显而易见。“店多竞争就大,大部分药店都以压低价格来取胜。”这位业内人士的看法是,药店打价格战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毕竟药品不是一般的消费品,没有人因为药便宜就多吃药。然而,开药店的成本是越来越高了,利润却因为价格战而下降,这就直接影响了一家店的生存。
“新开的药店客源是个问题,原先开的药店则可能要面对同行贴身肉搏的风险,这个行业的竞争很激烈。”这位业内人士预测,虽然眼下并购风波的主角基本是一些医药零售业巨头,但不久的将来可能波及这些社区小药店。
杭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杭州市平均每天都有1.3家新开的药店与市民见面,但悄然关门的药店数量也不在少数,平均每2.3天就有一家药店离市。注销的药店大多为“势单力薄”的单体药店。
并购潮下的风险思考
并购并非一并了事。
虽然成功的并购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最后达到强强联合,但有些风险一样不容忽视。一位资深药店经理人称,并购是两家企业的重组整合,就好比人和人结婚,还会有很多因素影响双方的状态。
“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存在差异,经营理念也有偏差,如果两者不能很好融合,何谈效益?”在这位药店经理人的眼中,经营药店主要靠人,如果被并购的企业员工无法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可能会发生员工流失,然后就是顾客群体流失,这些都可能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并购的企业,必须面对规模扩大的问题,这直接考验了经营管理能力。“如果是管十家店,你可能每天都能盯得到,但如果是一百家,你还能紧紧地盯住它们吗?”这位药店经理人指出,规模扩大后中间就要加一层区域领导,这样一来,企业的执行力可能会打折扣。
医药经济报曾报道了多起并购不顺利的事——2007年底,曾居重庆医药零售“三驾马车”之列的时珍阁大药房连锁低价拍卖部分股权,问者寥寥。更早之前,一度风光无限的三九医药连锁也开始了复杂的资产重组计划。2007年11月,天津地区最大的医药零售企业——中新医药连锁也被母公司中新药业甩手出售……有业内人士提出,在强势连锁借助风投步步紧逼的攻势下,并购不再只是小企业的噩梦,而成为所有连锁药店不进则退的关键战略。
“在新医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作用下,工商合作成为行业新的流行趋势,并购、转型、联盟成就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当下三大关键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陶剑虹在第65届全国药品交易会上作《中国药品零售市场发展趋势及工商合作关键点》主题发言时提出了这个观点。
“面对并购大潮,一定要冷静思考。”有业内人士特别提到,既然并购可以在药店和药店间横向进行,那么像类似华东医药这样既有生产又有销售和物流的企业,还有其他的并购通道可以走,比如通过兼并下游企业直接进入零售市场也是一种新并购方式。
一些社区医院“零差价”
药店怎么办?
任何行业都一样,市场竞争越充分,消费者就能从中受益。
浙江天天好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金良指出,在药店新一轮的并购、整合后,必然出现拥有超大规格的医药连锁企业,其专业的服务和强大的销售网络将让老百姓更科学地用药。
陈金良的观点是有政策背景支撑的,商务部今年年初出台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2011~2015年是药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连锁药店占全部零售门店数比重提高到2/3就是其中的行业目标之一。
对于眼下激烈竞争的医药零售市场,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跟新医改政策有关。
“新医改之下,一些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实行零差价,也就是说一盒药卫生院向医药公司进货用了多少钱,卖出去还是多少钱。”业内人士称,社区医院和卫生院的用药量很大,于是采购价比药店的还要低,药店就算是一分钱都不赚,仅进价就可能比医院价格高了。这些因素促使药店必须寻找新出路,同时也是一个契机,药店若是主动介入医院药品供应的体系,为医院创造“补缺”作用,那将跨向一个新平台。
杭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透露,该局已对目前实施的药品零售企业准入标准进行了修订,着重从加强药品零售企业负责人药学专业水平、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经营场所面积等方面作调整。新政策将特别鼓励发展药品零售连锁,鼓励开办具有规模优势和质量管理优势的药品零售企业,鼓励在缺医少药的农村、山区开办药品零售企业。(来源:每日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