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掀起了“遗产热”。根据建设部的统计,目前中国有包括杭州西湖在内的35个项目正式备选申遗。“中国丹霞”六地共为申遗花费十几亿元,而专家认为这在国内申遗史上花费算比较小的,专家称花得值。(8月11日《广州日报》)
随着“中国丹霞”地貌成为中国的第40项世界自然遗产,一时间中国又掀起了“遗产热”。根据建设部的统计,目前中国有包括杭州西湖在内的35个项目正式备选申遗,而各地跃跃欲试提出申遗的已经排队到下个世纪。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在申遗上的花费可谓不遗余力:“中国丹霞”申遗牵头的湖南崀山所处的新宁县,为这一次申遗花了4亿多元,而其2008年的财政收入才刚刚突破2亿元。“中国丹霞”六地共为申遗花费十几亿元……
申请世界自然遗产,争取地球名片,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老百姓有句俗话说的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一个年财政收入刚刚突破2亿元的县,为申遗花费4亿元之巨,不知道这两年新宁县的财政饭可怎么吃,广大教师的工资和各项社会公共事业是否会因为资金不足而被后延。
地方政府如此热情的投入到申遗的大军队伍里,其动力不外乎传统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地区发展思维模式使然,这种区域发展模式多年来一直是在激励着地方决策者以大手笔的投资来博得“名声”,然后利用这种声名远播的广告效应招商引资,发展壮大地方经济。这在九十年代中期一直到现在,仍然是非常有市场的一种地区发展思路。
申遗能促进当地旅游经济乃至提升地区影响力,这在以前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的。据相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平遥古城1997年申遗成功,旅游门票收入从1997年的12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75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从125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6.7亿元,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0.96%增长到2008年的13.91%。而云南丽江1997年申遗成功,三年后旅游综合收入就达到13.44亿元。
问题是,当全国各地都开始一窝蜂的想到这短平快的壮大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时,是否每一个花费不菲的申遗项目都能如地方所愿,能快速的从旅游收入中分一杯羹,却还是个未知数。即使短暂的时间内有繁荣,旅游收入有提高,但如果不综合该地区或该省总体旅游资源和客流量情况,一枝独秀的情景能维持多久,是否能收回申遗的天量投资,却也还是个未知数,切莫因为只看眼前,而让后继者还债。
现实中申遗后留下一屁股债的地区不是没有,据媒体报道,贵州荔波县在成功申报了“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后,却欠下了2亿多元债务……
在专家满天飞的年代里,切不可因为专家说这钱花的值我们就认为值了,作为纳税人,还是需要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话语去发声。丹霞申遗花费十几亿,笔者认为现在下结论这钱花的值不值,有点为时尚早,不看口号,我们看“疗效”!(赵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