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6日讯
23岁的“智障儿童”高弘毅,跟年龄相仿的6个同样重度智障的“儿童”一样,憨憨地笑着,一边高举起双手,摆出一些夸张的舞蹈动作……昨天是第21个全国助残日,作为我省首家民营智障儿童托管中心,杭州弯湾托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创办托管中心也是一位重度智障孩子的母亲,叫徐琴。“我只是想让孩子们继续在一起,让他们不再孤独。”徐琴说。
徐琴原来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因为儿子被检查出患有重度智障,为照顾儿子,她无奈地从单位里出来,从在官巷口卖一毛钱一支的冰棍开始,和丈夫一起做小本买卖。
后来,因为忍受不了生活的艰辛和无望,丈夫抛下了她和儿子一走了之。
凭着一颗母亲的爱心,徐琴继续坚持。每天早上,送儿子上学。逛超市、做运动似乎成了她和儿子最开心的事。
渐渐的,儿子高弘毅也会在母亲下班回家后,在开门时为母亲放好一双拖鞋。
儿子21岁时,从杨绫子学校青年培训班毕业。当时徐琴听到了小菲(化名)的故事。今年19岁的小菲,原来会说会唱,几年前,她被家人带到了乡下,一个人时间长了,现在她连说话都困难。
有人叫小菲吃饭,她只会憨笑;叫她睡觉,她也是憨笑……
知道小菲故事后的徐琴,望着儿子忧心不已。徐琴不希望儿子和小菲一样。开五金店的她,自掏腰包10多万元,租下钱江四苑8幢3单元的一楼的一处100多平方米的房间,取名“弯湾”托管中心,并请来包括小菲在内的7位重度智障儿童,还有原来的老师。
现在,杭州弯湾托管中心,只有一个班级,有4名教职工,7位重度智障孩子。年纪最大的孩子23岁,最小的19岁。
7位智障孩子,全部接受过9年义务教育,3年职业培训。但是他们的IQ水平只有30到40,相当于3-4岁的儿童,不能胜任福利厂的工作。长期待在家里,因为孤独,孩子们往往会出现“退化”现象。
徐琴说,老师每天都要给7名孩子进行语言交流的训练。所谓语言交流训练,就是让他们把昨天看到的、听到的尽量表述出来。
说到孩子们的未来,徐琴笑笑说:“我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现在打算先管他们3年,再远的计划我也没有,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今年9月,托管中心开始招收新生。“我们主要接收完成义务教育的重度智障青少年。”徐琴说,“如果人数多,我们考虑扩大场地,适当收点学费。”
杭州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胡红生告诉记者,目前,我省有智障人群20多万人。杭州虽然有一批集中托养机构和工疗站,但规模和数量有限,无法满足现有需求。因此,选择居家安养的困难重度残疾人能享受相应补贴。像徐琴这样自筹经费办托管中心,解决了部分智障人家庭的困难,令人钦佩。
昨天,浙江省残疾人基金会捐献1万元给了弯湾托管中心,同时中心还被浙江省智障教育资源中心授予“生涯教育基地”称号。
同时,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筹)昨天也正式揭牌,标志着独立的特殊高等教育机构在我省实现了零突破。该学院由省残联举办,系专科层次的公办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1500人,筹建期为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