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5月16日电(记者 段菁菁)杭州最新一份针对未婚青年的婚恋观调查结果显示,“公务员”、“裸婚”、“剩男剩女”仍在关键词之列。在这些看似熟悉的关键词背后,隐藏着婚恋新动向。
择偶期望错位
随着就业形势严峻和生活压力增大,“铁饭碗”又一次成为择业首选。这一现象体现在婚恋报告中。最新婚恋观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人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列为理想婚恋对象,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公众普遍印象中,社会政府机构占有相当大资源,公务员可以得到稳定的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声誉等。公务员热从每年不断上升的报考人数可以窥知一二。”浙江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建华认为,婚恋调查中显示的公务员受青睐,是公务员热的一种延伸。
“人们往往认为公务员收入稳定、工作清闲。但交往后,通常会发现,很多公务员既没房也没车,工资低于普通白领,且工作繁忙思想固化。”
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主要执行者王志国说,“很多女性想选择的并不是公务员,而是一种生活、职业的稳定感、安全感和体面感。”
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显示,超过70%的女性认为,男性应有房才能结婚,48.2%的男性认为自己需要有房才能结婚。王志国说,单身人群择偶期望值与现实情况不吻合,是“择偶错位”最直观的一种表现。
“择偶错位”还表现为男性择偶期望与女性择偶期望不对称。大多数女性认为女性最佳结婚年龄在25至27岁,但有三分之一的男性希望找20到24岁的女性。
“婚姻的物质性应该建立在情投意合、互相理解和包容基础上。”婚恋专家李晴丽认为,过分注重年龄、家庭出身、职业等客观条件并不能为幸福婚姻增加筹码。她建议,避免出现“择偶错位”,首先要调整好自己心态,明白“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科学理性地面对婚恋,不应要求过高,让美好的感情变味。
谁更相信爱情?
在大多数文学作品中,常常将女性描写成“爱情动物”,认为女性更推崇“爱情至上”观念。但这份调查报告显示:男人比女人更相信爱情,男性对爱情的“期待”比女性高出23个百分点。
调查中,58%的男人选择“爱情最重要,其他的可以一起打拼”,而选择这一项的女人只有35%,反对“裸婚”的女人达37%。一位被调查者说:“幸福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裸婚,而在于婚后两人是否能同舟共济,共同奋斗和坚持。”有被调查者认为,“裸婚”可以成为检验爱情的一项标准,“很多女孩爱物质胜过爱男友本身,裸婚更能检验出女孩是否真的爱我。”
“‘裸婚’既然存在,就说明有存在的必要。”浙江万里学院青年学者程艳林认为,“裸婚”无可厚非,因为它裸掉的是压力,珍藏的是爱情。
中国严肃婚恋网世纪佳缘CEO龚海燕说,“世纪佳缘”也存在“裸婚”现象。“一方面,这是年轻人面对现实生活压力做出的略显无奈的选择;另一方面,代表着‘80后’独立、有自我主见的婚恋观与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进步。”
“目前,年轻人中逐渐出现两极分化趋势,一部分人‘啃老’,另一部分渴望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取幸福的家庭生活。”杨建华说,从积极角度看,与其说“裸婚”是迫于婚恋成本过高所产生的结果,不如说是现代男性更加独立和具有责任感的表现。
加剧“单身焦虑”
从《中国婚恋调查粉皮书》《高端人群婚恋调查》,到《单身男女婚恋观调查》《季度恋爱指数报告》,近些年,从政府到民间发起的各种“婚恋报告”、“单身调查”层出不穷。专家认为,报告中的调查数据虽值得关注,但其中一些表述带有倾向性,并不具有客观参考价值,某种程度上反而加剧社会的“单身焦虑”。
“在婚恋报告中,常常可以看到‘四成女性担心自己嫁不出去’、‘剩女的年龄界定由27岁降至26岁’等表述,无论客观与否,都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程艳林说。
此外,某些“婚恋报告”、“单身调查”,在宣扬“婚姻家庭才是人生的归依,独身注定不幸福”等观念同时,还会总结归纳求偶过程中的利害算计,这些会导致未婚男女产生心理恐慌和压力。
“许多适龄未婚男女之所以不考虑婚姻,往往是有更高的追求。他们会更理性地对待伴侣和婚姻,注重人品和心灵上的交流。”李晴丽说,社会不应轻易给他们贴上“剩男剩女”标签,应当宣扬一种正确的婚恋观和价值观,针对青年婚恋问题提供更有效服务。
有专家认为,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社会中,婚姻并不是实现个人幸福的唯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