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3日讯
“到我这里报名要捐献眼角膜的,以年纪大的居多,前两天刚刚有一个80多岁的老奶奶来报名。”昨天,省防盲指导中心劝捐员、省器官捐献志愿者副总队长朱强荣说。
熟悉角膜移植的人都知道,一般眼角膜质量最好的是60岁以下的人。可是,在全球眼角膜供体不宽裕的前提下,如果上了60岁的人捐出的眼角膜就不能使用,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
不过,这个技术难题,被浙大医学附属院邵逸夫医院眼科姚玉峰教授攻克,前两天,他所率领的团队独创的“角膜移植眼表重建新技术及角膜病诊断新方法的开发和研究”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刚刚听到姚玉峰获奖的课题名称,许多人都会觉得头晕。姚玉峰笑着说:“不用头晕,这个技术通俗点说,就是类似给生鸡蛋破壳一样,把人的眼角膜进行分层。”
这个比喻听起来很轻松,可是,早在20多年前,姚玉峰在日本留学时,就关注这个问题。
“眼角膜移植一定年限后,都会发生排异反应,最长使用年限不过10年。”姚玉峰说,自己经常碰到一些患有先天性圆锥角膜的孩子,这些孩子大都十多岁,对于他们来说,一生中可能需要换七次眼角膜。
为了改变这个情况,姚玉峰不断在思考减少抗排异的可能性的办法。
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有美国学者提出一种观念:把供体角膜会引起排斥的部分剥离后种在患者自体角膜的根上,就不会发生排异反应。但是,这个概念因为实施的难度非常大,一直没有人能够实现。
在日本留学的姚玉峰,开始不断探索、实践这个理念。
用20多年研究眼角膜移植抗排异
世界最新的姚氏角膜移植术
“人的眼角膜平均厚度只有0.5毫米,如果把需要移植的眼角膜组织比喻成蛋壳,那么这个蛋壳和内部蛋皮之间的缝隙只有0.006毫米,如何让两者分离,而且毫发无伤,这是最主要的难点。”姚玉峰说。
姚玉峰开始寻找一种安全无毒又有张力的医用液体,一次偶然机会,他发现医用的粘弹剂。将这种药剂注射在眼角膜里,就可以顺利使眼角膜内部组织发生膨胀进行分离。
“蛋壳”和“蛋皮”是分离了,但是要把“蛋壳”剥离下来,也是一个难题。姚玉峰开始了医用器械的寻找之路,美国和德国的医用器械是全球出了名的,但是他寻遍了,都没有找到称心如意的工具。
最终,他联系上国内一家医药器械生产公司,在反复修改几十次后,终于生产出一把专门用来剥离眼角膜的镊子,这个镊子在国际上的名字叫“姚氏镊”。
“我很高兴国际上的同行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因为在美国和德国之外,终于有了我们中国人命名的医学器械。”姚玉峰说。
有了分离的办法和工具,姚玉峰于1995年开始临床移植,2008年,姚氏角膜移植术被列入世界最新的角膜移植技术。今年5月中旬,这项技术被授予我省科技界的最高奖项。
患者小梦去年刚考上杭州师范大学,现在她还会时不时给姚玉峰打电话。因为早在初中时,她因为先天性双眼圆锥角膜,一直没有办法清晰地看东西,找了许多医生都没有办法,最终,姚玉峰给她施行了姚氏角膜移植术,双眼视力都恢复到了1.0。
截至到目前,姚玉峰已经帮助近300名患者重见光明,而且这些患者再也不用服用抗排异药,也不用担心排异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