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5日讯
5月23日,丽水龙泉。“红色浙江行”采访团的记者们来了。
龙泉是一座这样的城市:以宝剑文化、青瓷文化、香菇文化闻名于世。此外,在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里留下了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红色记忆,红军挺进师入浙第一仗(溪头战斗)在这里打响。且行且听且看且思,感受最深当属“红军桥”,该桥坐落在龙泉市宝溪乡塘上村下首,木桥雅致,上设廊屋,桥下潺潺流水,奔腾不息,似在向人们讲述一段故事,告诉人们“峥嵘岁月并不如烟”。
据记载,1934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七军团6000多人经过该桥北上赣东北会师方志敏部;1934至1942年,中国工农红军建松政独立营约160人多次过往该桥;1934至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团”约250人多次过往该桥;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538人经过该桥进入浙西南、浙南和浙江。
“红军第一次来到宝溪是在1934年。我从桥上的一张大红告示中得知这是一支红军抗日先遣队(据考证它就是由寻淮洲和乐少华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七军团)。告示上写了几个大大的字‘告全国同胞书’,号召大家起来闹革命。这张告示在桥上留存了几十年,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才消失。”宝溪乡溪源田村的张高维老人是当年红军经过宝溪、经过“红军桥”的历史见证人,回忆起当年红军来到宝溪的一幕幕,老人显得很激动。
老人说,这一次红军在宝溪乡就只是经过了一下,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先前吃够了国民党军队和保安团的苦头,有的村民一听说来了军队,就吓得逃到山上躲了起来。红军来后,通过他们的一言一行,我们老百姓相信了这真的是一支自己的队伍,不消一袋烟的工夫,逃到山上的老百姓就都下来迎接红军了。红军纪律严明,决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有时不得已到村民的地里挖了一棵菜也会放一个铜板在那里。”
金安宝,一位致力于挖掘宝溪乡红色斗争史的老人。在他看来,革命老区要开发,样本首选“红军桥”,因为“桥上有太多的记忆”。
听说要重建“红军桥”后,村民们的积极性很高。当听说资金严重缺乏时,他们纷纷表示可以捐资捐料捐工捐粮,他们认为,一定要让“红军桥”重现风采,让世人都知道宝溪有座“红军桥”,知道宝溪乡的光荣历史。
老金说,自从发出捐资倡议书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宝溪乡塘上村、塘源村、半岭村的村民就捐出了2万多元资金,建桥所需的70多立方米木头也全是村民们捐来的,没花一分钱。在后来长达四个月的重建过程中,三个村的村民又义务投工400多个。
塘上村81岁的金林应老人对重建“红军桥”的热心在当地传为佳话,他动员家人一起捐了900元钱,捐的三根木头是自家山上长得最粗的树木,他本人不顾年事已高,还到工地上去帮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说自己还记得小时候的事,红军就是从他家门前经过的,他为此感到自豪,为建“红军桥”出点钱出点力是应该的。
宝溪乡党委书记周义泉说:“‘红军桥’的重建,为浙西南‘红色之旅’增加了一个亮点,更承载着乡亲们无尽的记忆与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