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汉平民墓中挖出的奉蚶
菜场中很少可以买到奉蚶了记者盛高/摄
浙江在线05月26日讯
奉蚶,产于宁波奉化,又称奉化摇蚶,能补血健胃。
早在西汉,老祖宗就开始享用这道美食。唐朝时,奉蚶还被列入贡品名单。直到今日,温一壶老酒,烫一盘奉蚶,边品酒边剥蚶,仍是不少宁波食客心头的爱。
不过在延续2000多年后,奉蚶已盛况不再,日见稀少。为了不让奉蚶绝迹,有人大胆设想:“奉蚶有补血功效,以药膳之名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行吗?”
历史:2000多年前已有奉蚶入餐
奉化白杜一处西汉平民墓葬中,挖出了满满一罐东西,被泥土封住,清洗后确认是奉蚶,色泽如新,保存完好。总重约2.5公斤。剥开其中一只,里面的蚶肉早就没了。
奉化文保所所长王玮说,这罐奉蚶与现在的奉蚶别无二致。
发现奉蚶的古墓,位于奉化白杜南岙林场。2005年,奉化有计划把殡仪馆移到南岙林场,因为预计这里可能会有古墓,文保单位介入发掘。
当时,这里是一块平整的茶树地,方圆约5万平方米。文保单位原先预计只有30多座古墓,没想到挖出了110多座。这么密集、数量这么多的古墓群,十分少见。王玮回忆,当时省考古研究所还抽调了六七位专家前来考察。经鉴定,古墓年代从战国延续到唐代。
2006年5月,现任宁波市文保所所长助理王力军领队8人专家组,在相邻的白杜南岙石菊花地古墓群,清理一座西汉晚期墓葬,也发现了装着贝壳的陶壶。“虽然不是奉蚶,但也说明早在西汉,当地先民就已盛行吃贝壳类食物。”王力军说。
初期,奉蚶自生自灭,纯属野生。元朝末年,开始有海民引入野生蚶苗,在象山港底部狮子口沿岸养殖,主要地点是莼湖镇鲒奇、莼湖一带的海边滩涂。
2000年前后,奉蚶养殖达到最繁盛时期。据莼湖镇政府介绍,当时,全镇养殖面积1000多亩,有2000户农户从事这一行。采用传统的外塘养殖方式,每两三年捕捞一次,品质几乎接近野生。血色鲜红,售价40元/斤。
2003年开始,奉蚶养殖开始没落,原因有很多。
莼湖镇农办分析,为了提高产量,农户开始在虾塘等内塘养殖奉蚶,一年就能捕捞一次。年产量增加了,品质却明显下降,效益也随之降低,导致养殖规模逐年减少。
现在,莼湖镇的奉蚶养殖面积锐减至100亩,养殖户不到10户,一年的产量仅有十几万斤。品质差了,价格也高不上去,目前售价约15元/斤。从2005年开始,不少养殖户转行去养殖效益更高的梭子蟹。
另外,从2007年底开始,由于围垦建设需要,滩涂面积减少了约1万亩。
因为供应量少,现在除奉化当地的市场外,基本买不到奉蚶。好食蚶子的宁波人,只能以其他品种代替。目前宁波市区在售的,以天津、辽宁、山东、江苏四地产的血蚶为主。据做了十多年水产生意的戎先生估计,现在宁波人每天要吃掉约1万斤蚶子。
品质下降,养殖面积骤减,怎么保护已有几千年历史的海产品?
“有没有可能通过申请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有人提出,温州“洞头牌”海鲜药膳,已经是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奉蚶,同样具有药效功能。蚶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十八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本草纲目》记载,蚶肉具有“润五脏、益血色”等功效,自古以来是民间喜食的珍贵滋补佳品。
“直到今天,产妇坐月子时还会拿奉蚶当营养品来吃。”宁波市文广局文艺处处长汪志铭说。
不过他表示,仅凭药用价值来申请非遗,已经不太可能。“目前,主管单位对酒、药、饮食类的非遗申请,都从严控制。中国地大物博,这些年大家对饮食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已经有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变成了‘小吃非遗’。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依附在物质上,比如要有传承人或者有能够传承的技艺,奉蚶的食用手法很简单,几乎无技艺可言。”
不过,奉蚶是很有个性的宁波特色菜肴。“考虑到‘宁波菜’已列入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奉蚶可以和宁波十大名菜‘大黄鱼’等打包列入非遗。”汪志铭说。
洞头,温州海鲜药膳的发源地,岛上的渔民用代代相传的烹调技艺,将海鲜作药膳已有500余年。2008年,“洞头牌”海鲜药膳,被列入了温州市市第二批非遗代表名录。
药膳品种多达几十种,不同的海鲜药膳,具有不同的功效。比如,陈墨鱼干炖清汤,有治疗虚火、咳嗽、口腔溃疡、牙龈疼痛、视力下降的功效;清炖安康鱼,则有治疗虚火上升、牙龈疼痛的功效;清炖鲈鱼,则有治疗虚火上升,咳嗽、口腔溃疡的功效。
1月份捕捞的奉蚶最肥美
一直以来,奉蚶养殖都采用传统的“筑塘蓄水法”。冬季放养,至第二年10月起捕捞上市,以小寒到大寒期间(1月份)捕捞的最为肥美。
怎么吃
吃法很简单,将鲜活蚶子放清水里刷洗,中间换两三次水,直到蚶壳洗至发白,再投入沸水锅。蚶壳微开时,快速捞出,剥去一半的壳摆盘内。最简单的吃法,是蘸鲜酱油食用。也撒上姜米、葱花和胡椒粉,淋上酱油、绍酒和香油食用。
如果用精盐、姜米、味精、白糖、绍酒(或者用红腐乳卤),将洗净的奉蚶浸渍两周,还可以做出风味独特的醉奉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