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6日讯
5月23日清晨4时,50岁的姚阿国冒雨骑着自行车,去浪西安置小区的施工现场上班。“快一年了,只要工地开工,都来!村民信任我,再加上这儿造的是自家房子,能不尽心吗? ”浪西村村民姚阿国,同建筑行业打交道已有30多年。这次浪西村安置小区建设,他被村民推选为农房质量监督员。“谈不上专家,但一般的‘小动作’绝对瞒不过我。”姚阿国说,他几乎每天“蹲”在工地14小时以上。每天开工前,都要巡视一圈,把发现的问题告诉施工方,好让他们在当天开工时立即整改。“习惯了,每天在工地走一趟,心里踏实。”
位于定海区白泉镇大胜村的浪西安置小区于去年9月动工,这个农房建设工程除了接受施工监理单位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外,还引进了一支社会监督力量——“村民监督员”。开工之日起,4名“民间监理”就“蹲”在工地,对工程质量进行“挑刺”。
近年来,定海区的农村拆迁安置房、农民公寓房等政策性住房工程不断推进。按照计划,今年,该区共需完成农房改造建设2400户。“如何才能确保安置房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协调拆迁户与业主单位的种种矛盾,这是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定海区农房委综合科科长余志军在接受采访时说,由于农房统一建成后是以成本价或低于市场价供应给农民,为控制建房成本,施工方难免会降低要求,致使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质量安全隐患。
为破解这一难题,该区尝试在安置房小区建设中,以村为单位聘请村民监督员,对农房建设质量管理进行全方位监管。“比如,在浪西安置小区工程中,我们就聘请了4名村民监督员,他们普遍在村里具有较高的威信或者是拥有一定建筑技能的专业人员,而且他们本身都是浪西村的安置户。”
这些监督员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建设规划所选派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参与建筑施工的管理和农房建设质量的监督。具体工作是检查农村建房时是否符合村庄规划、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主要建筑材料是否合格、水泥钢筋配比是否符合要求、建筑风格有无改变、有无做到安全施工。在检查中发现问题,随时可以向村委会及当地政府报告发出整改通知,及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整改措施全面落实。“通过村民监督员的监督,帮助我们及时发现细节问题,把问题解决在施工过程中,也在拆迁户和业主单位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浪西安置小区施工单位浙江广润建设有限公司项目部安全员李丽说,村民监督员认真的态度,对他们也是一种鞭策。
余志军说,为加强社会公众对政策性住房质量的监督,下一步,他们还计划实行政策性住房“工地开放日”,完善工程建设的质量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