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压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的挑战,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制度短板,是浙江走向蔚蓝的三大挑战。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标志着浙江,这个陆上资源小省,正式拉开了打造海洋经济大省和强省的序幕。
尽管陆域面积只有10多万平方公里,但浙江海疆却相当辽阔,超过26万平方公里。稍加考察便会发现,浙江拥有如此丰富的港口、渔业、旅游、汽油、滩涂、海岛、海洋能等资源,规模和组合优势明显,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拥有如此多的海洋资源,但与海洋大省山东相比,浙江海洋产生的财富远没有山东多。2010年,浙江海洋经济产值为3000多亿元,比山东的6000多亿少了近一半。无疑,资源如此丰富的浙江理应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此外,大量实体企业因实体难做、很难赚钱,纷纷转行进入房地产领域,最近由于房地产不景气,民间资金又跨入了股权投资等领域。浙江经济出现了让人担忧的虚拟化景象。
这酷似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日本和东盟各国的情形。当“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美国等西方严厉压制之后,日本、东盟各国经济全都一步步地掉入了“三明治陷阱”,而这个“陷阱”才是诱发泡沫经济的关键所在。所谓“三明治陷阱”,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实体经济”恶化的生存环境,即在成本大幅提高和销售价格不断下跌的双向挤压下,实体企业利润(中间层)迅速变薄。落入“三明治陷阱”的国家,其经济一般都会极速泡沫化,因为企业为了维系生存、维系收益,被迫将大量资本投向房地产、投向股市。显然,“三明治陷阱”对浙江经济是个警示。
为此,浙江希望打造海洋经济强省,充实浙江实体经济和产业经济。如优先发展的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洋能、深海矿产勘测开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旅游等新兴产业。这些海洋新兴产业目前看似规模不大,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更面临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重要机遇。
然而浙江走向新蓝海具有三大挑战。
第一大挑战是发展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当前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工业滨海化、滨海重化化”趋势,给海洋带来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据统计,目前全国7成沙质海岸被严重侵蚀,5成以上滩涂湿地丧失,国家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中7成以上不达标。如围海造地虽能增加用地指标,但将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其次,海洋经济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的挑战。海洋产业分为临海临港产业和核心产业两大类。长期以来,浙江传统的临海临港产业比重过大,而核心产业的发展却举步维艰,尤其是战略性的核心产业的发展还远远不够。核心产业滞后,科技贡献率不高是主要因素。我国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贡献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高达70%。涉海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压力日显。2009年我国海洋生物、海水利用、海洋电力三大高技术海洋产业增加值占海洋GDP的比重不足0.3%。如何积极推进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实现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同时,保持海洋临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是必须破解的难题。
第三,海洋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尤其是可操作的政策举措,成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制度短板。国家在制定宏观政策措施中,并没有把海洋经济作为独立的领域研究,国家和省市制定的各类规划之间缺乏法律支撑下的协调机制,政出多门、支持资金分散等缺乏统一的法制和政策等问题依然突出。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和法律缺失,制约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如4月12日国家海洋局公布了首批176个可开发无人岛名录,其中浙江31个,但至今很少有大动作。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教授马丽卿介绍,目前的无人岛开发,多处于自发状态。开发者说,繁杂的审批体系让人头疼。时下,无人岛审批需要23个单位盖章,非常漫长而繁琐。无疑,制度缺失将是海洋经济开发的硬伤。
(区域经济研究青年学者傅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