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埠街道虹霓山村枇杷市场交易闹猛,大批外地贩销户慕名而来。记者徐宪忠摄
浙江日报讯(记者徐宪忠杨军雄)最近正是兰溪枇杷上市时,在主产区兰溪市,相隔了一条兰江,两个乡镇的枇杷销售却是两样情形:同样都是兰溪枇杷,品质相差无几,地理位置差不多,土质条件相同,价格却相差五六倍。
一条自南向北流淌着的兰江,将兰溪枇杷基地分成了东西两部分。兰江以西是女埠街道,那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枇杷,面积有1.2万亩,主要分布在虹霓山村和穆坞村,其中穆坞村就有5500亩,素有“华东枇杷第一村”之称。兰江以东是马涧镇,枇杷种植主要分布在蒋坞、穆澄园等6个村,总面积2000多亩,马涧农民种植枇杷,更有上百年的历史。
今天,在兰江以西的女埠街道虹霓山村枇杷交易市场,记者看到,现场人来人往,十分热闹,许多悬挂着江苏、上海等地车牌的大小车辆,让这个占地6亩多的市场,显得十分拥挤。几个枇杷贩销大户告诉记者:“白沙枇杷,优等品收购价卖到每斤40元,一般的也有二三十元一斤。”
在这个市场上销售的枇杷,卖相整齐,主要有两个品牌,也有两个统一的“卖主”。它们是虹霓山枇杷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虹霓山牌枇杷,附近的穆坞村枇杷批发交易市场销售的,主要是穆坞枇杷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穆坞牌枇杷。
那么,江对岸的马涧镇枇杷价格怎么样?渡过兰江,记者来到了马涧镇枇杷种植规模最大的蒋坞村。相比对岸的虹霓山交易市场,这里显得“门前冷落车马稀”。由于没有专门的交易市场,蒋坞村的果农把枇杷放到公路两旁卖,卖枇杷的人不少,来收购的人却不多。
“好的白沙枇杷,每斤收购价六七元!”误以为记者是采购商,不少果农赶紧报出价格。
记者打听到,这里的枇杷售价大都不到10元一斤,差的只有二三元。
即使是这样的价格,还是不具备吸引力。蒋坞村水果种植大户胡军明对记者说:“枇杷收购商时来时不来,不少农户只好挑到对岸的穆坞村和虹霓山村去卖。”在连接兰江东西两岸的汇潭渡口,在轮渡上的船老大告诉记者,这些天,每天总有三四十担枇杷,从他的船渡到对岸的虹霓山村的市场去。
马涧枇杷基地与女埠街道的穆坞、虹霓山枇杷基地,直线距离只有30公里,为何售价会相差六七倍之多呢?有上百年历史的马涧枇杷,为何敌不过“资历”轻得多的女埠枇杷?
记者今天在两个镇枇杷生产村的地头踏看了一圈,发现两边的交通便利条件和土质状况相差无几。
在女埠街道农技站站长童树松指引下,记者走进了虹霓山村枇杷基地。在这个位于当地白露山山麓的1500亩枇杷基地,所有的枇杷都种在一条条宽度约3米的水平梯田上,从山脚到山顶,还有一条6米宽的水泥路连接着,园内安装了滴灌和引虫灯,一些枇杷已安装了大棚。
“这是目前枇杷最先进的栽培模式之一。”童树松介绍说,这个基地基础点就很高,枇杷栽培在水平带上,以利于水土保持及病虫害防治等各项生产管理工作;高标准水泥林道,可以方便水肥运输和游客采摘。此外,这里对枇杷苗的品种品质、有机肥使用,甚至栽培深度都有严格要求。
当地种植大户童国新告诉记者说:“在合作社管理下,我们枇杷园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施有机肥,疏花疏果,严格控制每棵树挂果的个数。在成熟期前,利用滴灌等控制土壤的适度,有的农户还实行套袋管理。”高标准的生产管理,让这里的枇杷品质大大提高。树枝挂的枇杷,个头匀称,色泽光鲜,甜度高,品相好,质量稳定,优果率超过一半。
相比之下,马涧镇的种植水平就低了不少。即使在种植规模最大的马涧镇蒋坞村也达不到对岸的标准。在胡军明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该村的枇杷果园。据他说,他们村粗略算算,枇杷起码有六七百亩,但记者几乎看不到大面积连片种植的枇杷,而是零零碎碎分散种植,枇杷林里还夹带着杨梅、柿子等其他水果。
一家一户种的传统模式影响了市场的开拓。在马涧镇的枇杷产区,果农销售枇杷方式就是提篮叫卖:在车流多公路上,记者看到不少果农撑一个遮阳棚,下面摆着十多筐枇杷叫卖。在路边设摊的当地果农胡美利对记者说:“我们这里和女埠那边不好比,一天赚上百来元已很高兴了。”
“因为一家一户枇杷品质不稳定,很少有收购商到这边来收购。”马涧镇农技站站长章庆辉说。虹霓山村的一位贩销户就很有体会。他说,尽管马涧这边收枇杷价格便宜得多,但是要收到品质均匀的枇杷很困难,往往收过来貌似优等的枇杷,结果总有许多是此等品。相反,在女埠,就几乎没有这个问题了。上海、江苏、杭州等地市场回头客就高。
优质高价,让农民赚了钱。赚了钱,合作社带领农民加大投入力度,打出响亮的自有品牌,并且年年派出人员赴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搞促销,扩大知名度。这几年,穆坞村还注重挖掘枇杷文化,专门请兰溪、金华等地画家,来枇杷园写生画画。同时,他们还投资修建观光设施,吸引着一拨一拨人观光旅游。
如今,女埠的枇杷在长三角地区已经小有名气。虹霓山村党支部书记童成华告诉记者,外地客商纷至沓来,虹霓山村和穆坞村都已经成了当地枇杷的集散地。为了规范交易,合作社因势利导,投资数十万元建起标准的交易市场,质量检验部门、专门管理的人员、停车场等一应俱全。最近,这两个市场每天的成交额在百万元以上。
记者评论
有组织就是不一样
同样的产品,价格相差离谱。这样的现象在工业消费品里很常见。衬衫、领带、皮鞋……同样是中国制造,到了国外,换个商标,身价百倍。如今在农产品里,类似现象也越来越多了。因为产地、品牌不同,价格要相差好多倍,比如茶叶如此,水果也这样。兰溪枇杷“隔江价差”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价差背后,反映出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结果。“两岸枇杷售价大相径庭,背后是传统与现代农业观念的激烈碰撞。”兰溪市新合作农副产品配送公司总经理陶奉源,道出了更深层的原因。他认为,只靠传统的提篮贩卖,少数几个经纪人收购枇杷,是难以做大产业的;改变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提高枇杷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才是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之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人多地少的浙江,形成了家家户户分散经营的格局。
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在经历了初期农民积极性高涨之后,这种家家户户分散经营的方式局限性逐步显现:缺乏强有力的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主体,生产、交易成本过高,农户投资能力太弱,农业生产效率太低……
一根筷子易折断。“一家一户种,一家一户卖”的传统农业,势必很难和有组织的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同台竞技。这样的例子不只在兰溪枇杷上发生。同是一个品种茶叶,是不是龙井产区,价格相差巨大;同是柑橘,是不是忘不了品牌,差价也很惊人。
一梱筷子抱成团。没有组织密集就没有资本密集,没有资本密集就没有产业密集和品牌密集,生产的东西就只能以初级产品且十分廉价出售,赚不到钱,甚至增产减收。
可喜的是,经过政府部门多年培育,作为解决农业经营分散化和农民的非组织化重要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我省蓬勃兴起,帮助农户增强竞争实力。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意义重大,但不应该忘记,合作社优秀人才是其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关键。目前,我省正在这方面积极探索,每年都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大学生相对接,帮助合作社大力吸收高素质人才,让大学生看到在合作社发展的广阔空间。同时为了进一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真正扎根到农村和合作社,建议制度上能有一种安排和保障,从而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去。(杨军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