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2日讯
有着“中国茭白之乡”美称的黄岩区头陀镇,眼下正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走在田间地头,映入眼帘的是一畦畦碧绿茭白叶迎风摇曳的乡间风景。然而近日,头陀镇飞跃村一位村民打进本报热线说,茭白成熟的季节也是飞跃村河流污染、河道拥堵最严重的时候,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最大“祸首”,正是丰收后带来的茭白茎叶,很多村民都把它们当作废料扔进河里。
村民:这边镇里派人清理,那边马上有人接着倒
昨日,记者赶到黄岩头陀镇飞跃村,途经之处当地村民正围坐成一个个圈子,给手中的茭白去壳打包,每个圈子旁都堆放着一堆堆小山般高的茭白壳。
记者根据村民们指点,找到了飞跃村村河。观察来看,主河道的水质较为清澈,河水顺流而下,河面没有看到大件废物垃圾。但走到支流流域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支流河道一座水泥桥桥头,尽管两边都竖立着“禁止乱丢茭白叶”的指示牌,可河水色泽依旧发黑,水中沉淀着大量茭白叶,漂浮在河面上的部分茎叶已经被晒干了。
坐在路边加工茭白的村民告诉记者,村里溪流污染持续多年,虽然常见镇里派人清理,但常常是这边清理完,那边又有人重又把茎叶扔进去,河水的脏差一直没能改善。
另一村民说本地人一般会把叶子铺到地里用作肥料,直接扔到河里的多数是外地人。
头陀镇:做沼气、制工艺品都想过,但都效果不好
在飞跃村,记者询问了多位村民茭白叶是否可以废物利用,或者统一堆放到一个地方。一些村民回答是放回地里,更多的村民却是摇头不知道。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赶到头陀镇政府,分管农业的副镇长陈建伟说,作为茭白之乡,镇里针对茭白叶开发利用,曾试验过很多方法,但始终没能找到解决之道。
陈建伟介绍,头陀镇共有1万多亩水田用作种茭白种植,1亩茭白能产生4000公斤茎叶。村民们种的茭白一年有两个收获季,一季在五六月份,一季是在11月,“两季收割产生的茭白叶非常可观”。
“对于茭白叶的处理问题,我们曾向科技部门反映多次,他们也把这当成科研项目在研究。这几年也尝试过很多方法,比如做成沼气、工艺品,但都效果不好。”陈建伟说,也有部分村民让茭白叶还田还林,但大量茎叶的运输又是一大问题,因为数量实在太大。
陈建伟分析说,村民爱把茎叶倒进河道,另一大原因是现在正是收获时节,村民们都忙着收割、加工茭白,根本没有时间处理叶子,所以一些人干脆扔到河里了事。
陈建伟坦言,镇里现在雇了十多个人专门清理河道,但也只能清理主流河道,而各村的支流太多实在顾不过来,“这主要还得靠村民自觉,让茭白叶有序归放。”
市科技局:茭白叶的二次利用目前仍是科研难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头陀镇下辖的20多个村都是茭白种植村,各村存在着与飞跃村类似的茭白叶处理难题。对此,台州市科技局综合计划处工作人员葛小强说,科研上目前尚未找到突破口。
葛小强解释,从之前试验情况看,由于茎叶本身主要由纤维素构成,出气量不足,不适合用做沼气;铺到地里做肥料,有机物含量不高,肥力不够;用到工艺品里做编织,韧性不够,“所以这个问题一直没能解决”。
“扔在河里的茭白叶会造成有机物污染,导致河水发黑、富营养化。”不过葛小强同时指出,河水有分解、自净能力,时间长了,这些茎叶自然会分解掉,不会造成严重污染。但如果倾倒量太大,河水会自净不过来,“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靠村民自律,同时当地政府要及时清理,组织好搬运工作”。
采访过程中,无论是头陀镇还是市科技局,他们都希望社会各界看到这则报道后,能帮他们想一想好办法,处理好这一年8万多吨的废茭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