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前往永嘉当地派出所办理、咨询“非转农”的大学生一拨又一拨。
浙江在线06月02日讯
户籍曾经是城乡差别最主要的标签,农业户口将你与“土拨拉”捆缚在一起,而非农户口(即居民户口)则意味着你有许多条可以通向吃“省力饭”的路。农家子弟欲挣脱“土拨拉”的捆缚,只有从军和考上大专院校这两条途径。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居民户口显得越来越无足轻重,农业户口倒日渐吃香。如此一来,一些考上大专院校而被“农转非”的农家子弟毕业后,因长期寻不到一份吃“省力饭”的工作而处境尴尬:住在农村却是非农户口,享受不到村里的任何福利,甚至连最基本的权利——选举权都被无意剥夺。
在此背景下,最近,永嘉县在我市率先出台一个政策,使这些处境尴尬的被“农转非”的大学毕业生重新“非转农”,这引起了巨大反响。
新政一出 永嘉许多户籍窗口人满为患
这个“非转农”政策于3月24日由永嘉县人民政府以发文件的形式出台。这个文件甫一颁发,不啻一声惊雷,在当地引起巨大的反响。文件针对性极强,核心内容是:1995年后大专院校毕业或肄业的永嘉籍大学生(中专生),入学前系农村户口,毕业后没有被国有企事业单位(包括国有控股的公司)录用的,且生活在本县的,都有资格“非转农”,将户口重新落户自己原先户口所在地,为农业户口。
据介绍,这个文件颁发后,全县各个派出所的户籍窗口门庭若市,来咨询的来观望的心态各异。永嘉县公安局行政审批科吴坚科长说,永嘉沿江片的如瓯北派出所、乌牛派出所等几个所的户籍窗口几乎每天人满为患,可见,这个政策是深得民心的。
该县东瓯街道办事处浦一村的金小姐有幸成为永嘉县首位申请“非转农”落户农村的人。金小姐于2005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寻不到正式的工作,只得到民营企业上班,住在父母家,却又不是浦一人。近年来,浦一发展迅速,村集体资金雄厚,该村村民享有资金分发、安置房分配等优越条件,而金小姐只能眼睁睁充当局外人,村里的一切福利与她无关。
她符合“非转农”条件,于4月15日毅然向永嘉县公安局东瓯派出所提交了申请,5月11日迁入浦一村,成为浦一村货真价实的村民。
金小姐接受采访时说,重新落户浦一村,享受村里的一切福利倒在其次,最主要的还是重新有了归宿感。每逢办事,拿着那本集体户户籍簿,心里总感觉怪怪的,现在好了,户籍簿上的户主是爸爸,一家人挤在一个本子上,心里挺温馨的。
几乎与金小姐在同一时间段,地处永嘉边远山区的鹤盛派出所在一天时间里也收受7份申请报告,其中有5人均已成家立业。其他地方也迅速跟进。
落地生根 “农转非”切肤之痛随风而逝
永嘉县农业户口占绝大比例,此前“农转非”的人群异常庞大。吴坚告诉记者,据统计,该县符合“非转农”的人员逾18000人,沿江地区比重较大,“非转农”工作重心也在沿江片。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出台大专院校毕业生自谋出路政策后,许多毕业生便滞留在社会上。一年年积累下来,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处境有些尴尬,没有寻到所谓的正式工作,但在原籍地却又连当农民的资格也没有了。
与此同时,农村变化日新月异,尤其是一些城中村和城乡接合处,这些地方的集体经济滚雪球般积累起来,征地返回三产地的开发,农民安置房的兴建,等等,这一切都只由村里农业户口人员享受。
这些高校毕业生之前可是货真价实的农家子弟,只因卷入“升学——农转非——毕业滞留社会——户籍无法迁入原籍地”这个怪圈,自己本该享受到的福利都没有了,这样的“农转非”是他们的切肤之痛。
吴坚介绍,永嘉沿江经济发达地区的村民的福利非常丰厚,从社会养老保险到安置房指标的分配,一些经济强村人均分到的财物折价逾百万元,而那些被“农转非”的高校毕业生都与这一切无缘。加上农村选举、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征收的不同档次,对这些高校毕业生都显得不够公平。
记者在永嘉县公安局行政审批服务科窗口采访了正在办理“非转农”的杨先生。杨先生风趣地说,我当年参加高考,想不到“被一脚踢出自己生活了20年的村”,成为一棵无根的浮萍,现在好了,重新落户村里,终于有了落地扎根的感受。
另一位同在办理“非转农”的李先生则说得更为直白。李先生是岩头镇人,他于1996年中专毕业后,就在家里与父亲一起种田,然后娶妻生子。他说,他成了村里的另类农民,也成为村里人嘲讽的对象,有人在公众场合说他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拥有居民户口却与农民一起在土里刨食。李先生生性木讷,对这些嘲讽无言以对。他决意“非转农”在那个穷村简直无一丝经济利益可言,只是想“回到一个真正农民的名分,与他们一样”。
开明大度 富村展臂拥抱“分羹人”
从3月24日永嘉发文“非转农”至今,全县共有1300余人申请办理“非转农”,现已办结迁入的达800来人。
永嘉县公安局行政审批科内勤金佩君这数月来专事“非转农”的审核整理工作。
金佩君说,这项工作量大复杂,为了避免有人“浑水摸鱼”,对每例申请对象进行反复审核,尤其是沿江片的“非转农”的申请人。有些经济强村福利好,又遇这个政策,个别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上班的人为了分得村里的安置房指标等,不惜搞辞职将户籍迁入原籍地,得到利益后又重新去上班,这得严把审核关。金佩君说,沿江一个派出所曾发现一例,被拒收后,再没出现类似的情况。
金佩君介绍,在这办妥迁入手续的800来人中,永嘉沿江地区人数占60%左右,山区人数占40%左右。沿江迁入人员主要集中在上塘、瓯北和乌牛。其中上塘浦口村已有30余人迁入该村,这30余人成为幸运儿,因为他们恰好遇上该村安置房分配。
“非转农”的突然迁入,对不少村而言,相当于从他人手中分走一杯羹,因而村里的配合显得非常重要。金佩君说,在迁入工作中,这些接受村都显得非常开明和大度,没有出现人为阻挠现象,积极响应县政府的新政策。
山区片的迁入人员的动机各异,有的人与岩头镇李先生有相近的想法;有的则不同,如鹤盛镇的盛先生,他在自己的村里发展种植业,十数年时间下来事业有成,也带动了本村和周边村村民。村里换届选举,大家准备推选他任村委会主任,被他婉拒,因为他是非农户口。盛先生户口迁入村里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担任村委会主任。
金佩君说,每个人迁入都有一个不同故事,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认为这是一条回家的路。
户籍破界 “非转农”、“农转非”都将成浮云
永嘉“非转农”政策的出台,在社会各界引起反响。据了解,我市其他一些县(市、区)也有意跟进。全省黄岩、路桥等地,也在此前推行了“非转农”政策。
永嘉县文联主席鲍福星对永嘉“非转农”政策感慨颇深。他说,这真是恍若隔世啊。
鲍福星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写过一篇名为《老鲍想居民》的散文,这篇散文在刊物上发表后,因其诙谐风趣的行文而广为人传诵。这篇文章描述了农家子弟出身的老鲍,从羡慕“居民”到想“居民”最后在部队付出沉重的代价立功成为真正的“居民”的真实经历,读来令人掩卷一笑后,又有颇多的感叹。
鲍福星说,在当时,一个居民户口身份是农家子弟进入城镇的准入证,有了居民户口便意味着有了一份轻松的工作,会有一个比较美满的家庭,而农村户口将农家子弟死死困在了农村。
他说,我想“居民”仿佛就是昨天的事。现在,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明显的是城乡差别大大减少,象征城镇优越性的居民户口最终失去了效用,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进步。
吴坚说,非农户口和农业户口是历史的产物,随着户籍一体化政策的实施,户籍界限将逐渐被打破,这些概念都将成为记忆。而今天作为新名词的“非转农”,同样会退出历史舞台,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