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4日讯
马上就要进入梅汛期,7月下旬至9月下旬的台汛期,今年也可能有1至2个台风影响或直接登陆我省。无论梅汛,还是台汛,都是地质灾害易发和重点防范时期。突发地质灾害,我们将如何应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潘圣明。
记者:相比以往,今年我省突发地质灾害的预期如何,目前开展了哪些防险避险准备?
潘圣明:今年我省汛期气象情况比较复杂,涝的可能性增加,并存在台风正面侵袭的可能。由于今年上半年较长时间干旱,许多地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岩土层干燥疏松,一旦遭受强降雨,容易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为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尽量减少损失,我们已率先开展并完成48个县的重点县小流域泥石流专项调查与评价,启动了临安、景宁、文成三个县市的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部署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地质灾害的隐患排查。同时,我们联合气象、水利等部门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时通过电视、网站、短信等向公众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目前,全省已有45处滑坡安装了自动检测仪器,并设立了群专结合灾害监测点60余处,群测群防监测点5868处,上千名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定期的动态监测。
记者: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成了怎样的机制?
潘圣明:“十一五”期间,我省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机制。通过全面查清地质灾害或灾害隐患点,着力查灾;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努力减灾;搞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及避让工程,大力消灾;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与预警预报,合力防灾;同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全力救灾。
此外,2011年《浙江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操作手册》日前也已经公布,明确了面对灾害各部门的应急响应程序,全省各地正在积极进行各种防灾演习。
记者:如何确保普通民众,特别是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民众参与到防灾工作中?
潘圣明:如何防范地质灾害,归根到底要靠全民防灾意识和能力的增强。我们正在通过面向多种对象、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宣传,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以及中小学生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知识,增强主动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由于今年基层防灾责任人因换届变动较大,我们要求各地及时对新任的防灾责任人员再进行一次全面的知识培训。同时,结合农村山区隐患调查,利用“土地日”和“法制日”送防灾知识下乡,向群测群防监测员和山区群众“送一套科普书、贴一幅宣传画、放一部教育片、讲一堂防灾课”,增强全民主动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能力。
记者:倘若遭遇地质灾害,该如何避险?
潘圣明:我省地质灾害主要由自然因素引发,特别是主汛期强降雨,极易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
这些地质灾害发生之前,都有一定的预兆。如滑坡前缘,可能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性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或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以及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形、歪斜等现象。
面对这些突发灾害,要保持冷静,首先判断灾害发生的范围,然后及时逃离险区。因为大多数地质灾害发生时,滚石、土方都是从高处向低处运动,所以应选择向左右两个方向逃离危险区,寻找地势开阔的安全场所。
此外,一旦地质灾害在夜晚发生时,群众受到的损失将更大。因此,雨季、特别是有强降雨的夜晚,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的群众应提前及时转移,不要在受崩塌、滑坡、泥石流隐患点威胁的区域内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