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发展海洋经济,是浙江在“十二五”开局之年面临的新机遇。6月4日至5日,在宁波镇海参加中国开放论坛的各路嘉宾,聚焦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展开热烈探讨。
向大海要空间,已成为浙江当下寻找新增长极的必由之路。浙江还要不要发展临港大工业?答案是要。与会代表指出,没有临港工业,生产性海洋性服务业和新兴海洋产业就没有依托,浙江发展海洋经济也就失去了重要支撑。那么环境呢?位于宁波大榭岛的万华化工工业区让专家们看到了希望。在这里,听不到机器轰鸣的噪音,闻不到刺鼻的化工味,看不到跑冒滴漏。原因就在于企业集群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现代海洋经济是科技主导型经济,从一开始就要避免走粗放增长的老路,要坚持创新驱动的导向。”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说。
海洋不仅蕴藏着破解经济发展瓶颈的金钥匙,更是资源丰富的“聚宝盆”。与会代表指出,舟山有着丰富的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资源。向大海要资源,科技是关键。到2015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海洋生产总值将接近7000亿元,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到2020年,科技贡献率达80%左右。
眼下,舟山市与浙江大学合作的“海洋科技岛”项目正加速推进。按照计划,浙江大学将在舟山定海区摘箬山岛及附近海域,进行海岛新能源互补利用、海水淡化、微藻能源开发、“智慧海岛”等各类海洋装备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试验。宁波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则告诉记者,宁波今年计划用在海洋高科技技术的专项经费高达2895万元,足见政府的重视程度。
王殿昌提醒说,要开拓蓝色发展空间,必须提高海洋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海洋开发保护的能力。2009年,我国沿海地区发生68次赤潮,无不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过度开发导致的海洋污染。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认为,浙江急需通过海洋拓展平台,打开世界通道。“发展海洋经济,不仅要守住辽阔的岸线资源,更要瞭望大海彼岸的广阔世界。”与会专家举例说,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曾收购了新加坡的大士能源有限公司,一举在新加坡电力市场拥有25%的市场份额。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一些海外矿产企业已步履维艰。专家建议,浙商应抓住这一机遇,大胆走出国门,到国外勘查、开发我国短缺的石油、铁、铬、锰、铜、铝、钾盐等矿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