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毛泽东《送瘟神》
浙江在线06月07日讯
2011年,有些干燥的春天,凤桥镇梅花洲景区里,电视剧《纸船明烛照天烧》正在紧张摄制。
一场始自半个多世纪前,嘉兴人民抗击血吸虫病的战役在摄像机镜头里缓缓展开。
[印迹]
万众一心
绝地上筑起血防“长城”
在嘉兴,6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记得那场全民投入、人人灭螺的战役。这场战役在嘉兴的历史中抹上了浓彩重墨的一笔。
娄玉妹,女,62岁,当年是嘉善县罗星乡油车大队人,反映嘉兴抗击血吸虫病的电影《枯木逢春》中“苦妹子”的原型,那场“送瘟神”战役的亲历者。
“我小时候附近村子得这种病的人很多。”对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战役,娄玉妹至今记忆犹新。她说,那时候走在路上,常可以看到瘦骨嶙峋却挺着大肚子的人,有的家庭因为这种病几年里就失去了所有的劳动力,只剩下老弱妇幼,还有很多人刚得病时怕花钱,不肯去检查,最后查出是血吸虫病时已经到了晚期,来不及了。
与娄玉妹的回忆相印证的,是《护卫百万生灵的战斗》、《嘉兴血防50年》等书中多名老“血防人”的记载。据1956年嘉兴市居民血吸虫病普查,平均感染率达40.68%,部分乡、村感染率高达90%以上,在净湘乡石蟹村、天凝乡翁家坟村等地,血吸虫病几乎将全村劳动力吞噬殆尽,达到“家家户户有病人,条条河浜有钉螺”的地步。嘉兴全市累计有血吸虫病人127.3万人,仅在嘉兴、嘉善县,就有280多个自然村人口因血吸虫病而死绝或濒临死绝,死亡人数近3万人,田地荒芜2.9万亩,哀鸿遍野。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吹响了冲锋号,嘉兴的抗血吸虫病战役也由此开始。
嘉善当地的一群妇女发明了“开新沟、填老沟”的方法。防疫站干部走进乡村,与村民吃住在一起,消灭河浜钉螺。各社、镇领导亲自蹲点,推动灭螺。“河浜沿岸覆厚土灭螺法”、“水沟铲土土埋灭螺法”、“聚粪保肥贮存杀卵法”、“尼龙绢集卵孵化”……一项项群众在灭螺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方法不断涌现,有效压缩有螺面积,为江南水乡平原地区河道灭螺提供了成功经验。据统计,嘉兴地区共灭螺26664亿平方米,群众投入灭螺工作达4517万工。
[解读]
披荆斩棘
“荒漠”中编织医疗网络
1964年,喜欢在村边小河里游泳的娄玉妹发起了高烧,辗转了不少地方,家里能卖的金银饰品全卖了,就是查不出病因。最后,她被送进西塘血防院才确诊是急性血吸虫病,并发巨脾、腹水。
娄玉妹给记者出示了她入院时的照片,照片里15岁的少女骨瘦如柴,头发稀稀拉拉,鼓着大肚子,眼神茫然。娄玉妹说,自己当时体重只有18公斤,她听到邻居劝父母准备棺材算了。但是经过160多个日日夜夜的精心治疗,她从死神手里被抢了回来。
娄玉妹只是当时大批血吸虫病患者中的一个。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几代嘉兴医疗工作者以巨大的热情和钻研精神投入到对这种疾病的防治研究中,让嘉兴市的医疗水平尤其是血吸虫病研究得到了极大突破。
从毒性大、有效率较低的锑剂静脉推注治疗,到副作用相对较小的呋喃丙胺口服药使用,再到确认治疗有效率达94%以上、副作用更小的血吸虫病治疗药物吡喹酮片;先后研究使用了胃底静脉结扎、三腔管压迫止血法、硬化剂注射法、腹水浓缩回输法等各种治疗方法,使晚期血吸虫病治疗有效率从最初的37%左右,上升到了81%……
这一切,都是在那个缺医少药,甚至连很多医护人员都是直接从学校抽调的时代里崛起的传奇。
几乎是在娄玉妹开始接受血吸虫病治疗的同时,在上海城区长大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乌文琳开始接触这种疾病。她挎着药箱走村串户,给村民抽血、收集大便、打针,晚上就在农民家里睡稻草垫子,每晚到病人集中的大队礼堂给每个病人发放药物,直到病人安睡才返回住处……
近半个世纪以后,73岁的乌文琳已经是第一医院血吸虫病科主任医师、晚血办顾问,回望这几十年,她认为嘉兴在血吸虫病防治上的贡献,除了灭钉螺、救治大量病人并最终消灭了这种疾病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了非常完善的血吸虫病治疗档案和医疗网络。
现在,在市第一医院晚血办,有4个大柜子,整整齐齐地装着300多本病例记录,从上世纪70年代初至今,从无遗漏。
在嘉兴市的每一个乡镇,都有血防专管员和专职的血防医生,分别负责查螺、查病和治病及晚血病人管理,及时把自己掌握的动态信息传递到晚血办,而每一个晚血患者从1983年开始都要接受一年一度的复查。
同时,血吸虫病专科医生们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跟踪回访和课题研究。从1992年到1997年,嘉兴医生对284例曾使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患者进行远期疗效观测跟踪回访,得出了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无后遗症、高效轻毒的结论,填补了这项研究的世界空白。
而嘉兴医生率先采用的胃镜下直视做硬化剂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方法、1212例血吸虫病肝硬化继续发展机制及其控制与临床研究课题等获得了国家、省多个奖项,为这种疾病的后续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血吸虫病科也成了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
2004年,嘉兴达到消灭血吸虫病国家标准,但嘉兴医疗界对血吸虫病的关注并未止步。
[回音]
永不止步
把精神宝藏化为政策保障
2007年,嘉兴市作家李森祥和薛荣开始收集材料,联手创作反映嘉兴抗击血吸虫病这场全民战争的小说《送瘟神》,历时3年,三易其稿,终于将这部长篇小说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今年6月底,由《送瘟神》改编的电视剧《纸船明烛照天烧》即将杀青,这段嘉兴人民与疾病的抗争史将第一次被搬上电视荧屏。
“那是一个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李森祥认为,在一个资源如此匮乏,医疗人员如此稀少的年代里,几乎每个嘉兴人都参加到了这场战役中,这在人类抗灾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这场历时数十年的战役几乎改变了嘉兴的历史走向,其中体现出的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号召力和闪现出的人性的光辉,在地震、泥石流、SARS等天灾越来越多见的现在,更显得可贵。
而在嘉兴卫生系统,早已开始将这场战役留下的宝藏转化为对每个人来说更能切身体会到的政策保障。
正是从血吸虫病猖獗的上世纪60年代,嘉兴市开始了合作医疗的探索,不论是上世纪80年代农村集体经济解体,还是上世纪90年代全国乡镇卫生院“卖声一片”的风潮都没有动摇嘉兴市推行合作医疗的决心,虽然很长时间内一直是保障水平较低的农民互助共济模式,但还是保住了全国最健全的农村三级医疗网络。
1995年,嘉兴市突破了单一的农民互助模式,开始实施合作医疗制度,全市普遍实行四级筹资两级管理的大病统筹合作医疗。2004年,嘉兴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所有县(市、区)全部被列为新农合试点县的地级市。2007年,嘉兴又创新性地将城镇非从业居民纳入统一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扩大了参保范围,也提高了参保水平。2008年,嘉兴市被卫生部列为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城市,新型合作医疗住院补偿率居全省第一。
到去年年底,嘉兴市城乡参保人数223.09万人,全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6.86%,其中农民参保率达到97.97%。
而政府投入也逐年增加,去年全市合作医疗筹资已达72471.51万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46766.27万元,有1020.52万人次享受到了合作医疗费用报销,人均居民合作医疗筹资达到303元,而2011年,嘉兴人均居民合作医疗筹资已经达到400元,嘉兴人看病正越来越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