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9日讯
前不久,眼角膜复明基金在温州成立。浙江华福慈善基金会将连续5年,每年捐款100万元,依托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的眼科技术优势,对眼角膜病患者进行爱心救助,并计划打造全国最大的角膜捐献中心。
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在我国角膜捐献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开端:关注复明事业
2009年9月,浙江华福慈善基金会的20多名理事会员在会长郑胜涛的带领下来到云南昭通。此行原本为寻访一个名叫塞缪尔伯格理的已故英国牧师的踪迹,结果却成了华福慈善基金会投身角膜捐助慈善事业的“开端之旅”。
在当地教堂参观时,会员们发现唱诗班的一名小姑娘,目光浑浊呆滞,伴着水肿。“你的眼睛怎么了?”有会员问。小姑娘回答,她的这只眼睛两年前就看不见了,到医院也治不好。在她所在的村子里,不少小孩也患有这种毛病。
女孩稚嫩的面庞、畸形的眼睛,让会员们十分揪心。他们来到昭通中医院,初步查到20位患有此病的小孩。这种病叫角膜软化症,主要因为体内缺维生素A引起。在贫困地区,由于营养缺乏,这种眼疾尤为常见。更要命的是,当地没有治疗该疾病的医技人员。
“一定要救救他们!”会员们马上联系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商量救助方案。2010年初,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眼科专家陈蔚博士带着几名医生来到昭通。通过角膜移植手术,这20人中有5人重见光明。而其他的小孩,因患病时间过久,眼球已经萎缩,无法治愈。
“让我们感到震惊的是,因为缺少眼角膜的供体,也没有能做这种手术的医生,当地每年有数十名病人失去双眼。”陈蔚告诉记者,自2010年至今,华福慈善基金会联合温州眼视光医院,共救治贫困白内障和眼角膜患者437人,帮助这些失明的病人复明。这让他们决定在“开辟光明”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现状:库存严重不足
最让陈蔚等人担心的是,比起需要角膜移植的病人,角膜供体“缺得太多了”。
据调查,我国每年有一大批病人因患角膜疾病而导致失明。目前,“角膜盲人”占全部盲人总数的1/4,约800多万人,其中有400多万人急需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国人的眼角膜自愿捐献率非常低,去年全国仅有28人自愿捐献。而各大医院每年只能开展眼角膜移植手术4000余例,治愈率不到1%。
温州市眼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温州市眼库成立至今已接受47人捐献眼角膜,在全国已名列前茅,其中温州人占13人。最近的一位捐献者是永嘉老人吴大畅,他也是永嘉县第一位角膜捐献者。
去年5月,吴大畅老人从老家带着填写好的登记表赶到温州市眼库,办理了捐献眼角膜的手续。当时他告诉工作人员,前几年就想捐献遗体,由于子女不同意只好作罢,后来他与子女商量能否捐献眼角膜。老人认为自己的视力很好,眼角膜捐出来还能帮助他人。后来,子女一致同意他捐献眼角膜,两个儿子还在登记表上签了字。
今年5月10日,吴大畅在家中安详去世,他儿子马上通知温州市眼库医生来取眼角膜。医生当晚赶到老人家中,取下了老人一对眼角膜。浙江华福慈善基金会为老人家属送上3000元角膜捐献慰问金。
“然而,像吴大畅这样主动要求捐献的老人毕竟不多。”温州市眼库工作人员说,现在温州有将近500名角膜捐献志愿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年纪尚轻,离真正捐献还需要几十年。而温州每年大约有2000多人需要做眼角膜移植手术,捐献的眼角膜供体只有10多个,很多人因为等不到角膜供体延误了最佳手术时间。
未来:致力转变观念
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将死后捐献角膜写进了法律,仅有1500万人口的斯里兰卡,人们去世后捐献的角膜不但供本国人使用,还被提供到世界各地。但目前在国内,受传统观念影响,自愿捐献眼角膜的人很少。
“只要观念变了,事情就大不一样。如果每个人死后都愿意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那就一定不缺眼角膜供体了。”华福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周忠德说。今后5年,该基金会将每年捐款100万元,主要用于建立角膜捐献慰问基金,给每名捐献者3000元至5000元的慰问金。同时,成立眼角膜捐献义工队伍,引导角膜自愿捐献行为;计划每年培养10名角膜移植医生;与国外知名眼库合作,引进一批角膜供体,解决燃眉之急。
据介绍,目前已有20多人报名参加眼角膜捐献义工队伍。市民徐森是其中的一位。“劝导角膜捐献,最大的困难是和家人的沟通。”徐森告诉记者,现在他正从自己身边的人开始劝导,他相信,只要改变人们的误区,就会有更多的人将角膜捐出来,给他人带去光明。
捐献眼角膜是指去世后捐献,但生前要办好有关手续。捐献者必须是生前的自愿或身后家属同意,以尊重自愿为原则。年龄5岁至60岁为好,可放宽至70岁。如用作医学科研则不受年龄和疾病的限制。目前,捐献眼角膜或眼球都是无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