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9日讯
前两个月的持续干旱,使得江浙一带的浙贝等中药材大量减产,这让原本就高位运行的中药材价格再受刺激。九成以上的中药纷纷“把头抬”。
“从上个月起,浙贝的收购价开始大幅上涨,几乎是一天一个价。干旱导致浙贝产量下降,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价格因此水涨船高。”叶同仁负责采购的陈先生告诉记者。据了解,年初采购价80元/公斤的浙贝,上月涨至90元/公斤,本月更是每公斤高达106-118元。
和浙贝一样,在全国多个药材主产区,中药材也受诸如恶劣天气等因素影响大量减产,或多或少出现了涨价苗头。市区一药材批发商称,原先27元/公斤的黄芪,如今涨至35元/公斤;党参每公斤涨了50-60元,目前进价110-120元;太子参更高,如今进价都要415元/公斤。
记者从我市中药材市场了解到,本轮涨价风涵盖绝大多数的中药。据一批发商提供的中药价目单显示,从1月份到6月份,我市90%以上的中药材涨价,平均涨幅20%-30%。
从2009年开始,中药材价格经历了几轮大幅上涨。一直以来被赋予价格低、效果好、副作用小且能“治未病”的中药,如今成了贵族药。
“以前感冒了,去中医那里开处方,包含板蓝根、金银花、菊花等7天的处方只要二十来元,如今没有五六十元下不来。”市民李女士抱怨道。
市区一药房医师表示,部分就诊市民深觉中药价格贵,都主动要求开便宜点的处方或开西药。“这让我们开药方都难以下手。金银花涨得这么厉害,只得在不影响药效的情况下找替代药,像用同样清热解毒的白花蛇舌草替代金银花,以减轻一些人的经济负担。”记者 涂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