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6月9日电(记者 张道生、周正平、王勉)记者近期到沪浙皖桂渝等东、中、西部各省份进行采访时发现,金融危机后开始显现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进入“十二五”以来在国内出现了加速迹象,中西部省份间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也逐渐升级。新一轮产业转移呈现什么特征?中西部省份纷纷将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发展机遇之时,又该如何避免误入歧途呢?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产业链整体迁移成趋势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随即展开。”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说,而“十二五”开局后,国内各地主攻“调结构”,则为这一轮产业转移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一些经济学家对记者说,在金融危机和“调结构”这国际、国内两大驱动力推动下,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目前出现了加速迹象,“十二五”期间将进入规模化阶段。
调查中一些专家认为,依托上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集聚效应和逐步完善的投资环境,中国将依然是第四轮产业转移的首选目的地。本轮转移的转出地主要是部分发达国家和上一轮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中国东南沿海,而转入地主要是我国的中西部和东盟地区。
上海华谊集团是一家老牌的大型国有公司,早年公司所有的工厂都集中在上海,而到2015年公司在上海以外的产业比例将提高到50%左右。集团总裁刘训峰说:“上海的土地、环境、安全约束正在加大,接下来几年华谊新的投资基本上都在外地,到中西部地区去布局。”
与上海的情况类似,浙江省也出现了大量企业往内地迁移的现象。据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介绍,该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正以每年0.7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企业大量向外投资。“省内的上市公司每投10块钱,4块投在省内6块投在省外。”卓勇良说。
而在中西部省份,企业和政府也都直接感受到了这股迎面而来的产业转移潮。“安徽省现在每年流入的投资和产业想挡也挡不住。”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规划处处长何春这样说道。去年安徽省来自省外的投资达到6800亿元,其中一半源自长三角。在重庆市璧山县,县长吴道藩告诉记者:“来自台湾、广东等地的电子信息产业正快速进入,去年一年全县引进的IT级配套占全重庆的四分之一。”
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新一轮产业转移不再是单纯的工厂迁移。广西桂林市工信委副主任杨克林对记者说:“现在沿海产业转移的一大特点就是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为核心,实行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搬迁。”
中部崛起新增长极
面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西部各省份也各显神通,“截流”从沿海地区转移而来的产业。
在安徽省芜湖市,记者看到,新建的文化产业园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区、传统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功能明晰、分片布局的园区经济正崛地而起。在西南某县采访时,当地县委书记告诉记者:“我们正在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投入已经超过10亿元,五公里长的工业产业带刚刚启动。”
一些基层干部对记者说,第四轮国际产业转移机遇性很强,转移不会无限持续下去,因此需要抓抢。“承接产业转移就三五年的机会,国内各个省,包括越南等国都在抢,如果不能牢牢把握,我们将失去摆在眼前的发展良机。”何春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中部一些省份由于区位、交通、劳动力等优势的叠加,目前已开始显现崛起势头,并有望成为驱动国内经济的新增长极。
在紧挨长三角的安徽省,这种加速崛起的极化现象就十分明显。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介绍说,在“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就已经有了崛起迹象,国民生产总值由5350.2亿元增加到12000亿元以上,提前一年实现万亿元目标,年均增速13%以上。“安徽东联长三角,西接广阔内地,同时又承南继北,得承接产业转移之先,目前彩电、汽车、家电、乳业等产业都已经在安徽省聚集。这个势头如果保持下去,安徽将是新一轮增长的亮点地区。”吴克明说。
穿新鞋切忌走老路
有专家指出,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腾出发展空间,助推产业升级;也有利于东西轮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腾飞。
“承接产业转移不是画白纸,干等着天上掉不下发展机遇来。”芜湖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胡光富说,企业引进来了,如果发展环境不好它还会走。所以承接转移,有了条件后,还要提升服务水平。
广西桂林市市长李志刚说:“现在产业转移中出现的趋势是,越是基础好的地区,发展越快,这就要求我们在迎接产业转移时,同时做好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
专家提醒说,承接转移也不能脱离本地区的发展环境和资源禀赋,不能一哄而上,避免出现区域产业同构。吴克明认为,各地应该充分挖掘本地资源的潜在优势,发挥本地经营特色,在产业转移和吸收过程中明确方向性,避免“跟风”,盲目引进外部产业。
“不光要承接‘税源经济’,也应该承接‘富民经济’。当然无论如何,中西部地区吸引沿海和海外投资时,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卓勇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