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秀山丽水,美在乡村,秀在山水。近年来,我市通过开展六城联创活动,城市的环境卫生水平得到提升,成效明显。政府部门也十分重视农村环境卫生,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和农民的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不少村庄的环境卫生状况还较差,与新农村建设和生态丽水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打造生态丽水,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本报组织记者对农村卫生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请有关专家提出对策,今日起在本栏目相继推出我市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调查系列报道。
浙江在线06月13日讯
连日来,记者走访市区周边乡镇和县(区)的一些乡镇发现,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比较突出,清扫保洁设施很少,村落和田间都有不少垃圾。
记者走访发现,这些乡镇镇政府所在地环境卫生尚可,但到所属的一些村庄,环境卫生就不尽如人意了。一些村的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生活垃圾几乎随处可见。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工业产品的不断渗入,农村的生活垃圾正日益“城市化”,而农民生活习惯却还没有改变,随意倾倒而没有收集或处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再加上配套设施的建设远未跟上,导致一些地区农村公共环境每况愈下。
污染个案
农家肥、生活垃圾包围村庄
碧湖平原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在这里,城乡开始融合发展。随着现代化程度提高,以畜禽养殖、农药化肥、生活垃圾为代表的农村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一大堆垃圾就堆放在村头路边,不远处就是漂亮的农家小院和两层小楼——这是记者在莲都区碧湖平原看到的情景,附近的几条沟渠都长满了杂草,河水像盖了盖子,由于长期无人清理,河越来越脏。附近的几位村民告诉记者,这里还算干净的。
记者在村落里看见,一些猪圈就在水塘边,水塘连着村中的一条沟渠。猪粪先被排入水塘里,再经雨水一冲即流入河中。碧湖平原农田纵横交错的水利沟渠,河面上水草丛生,水深处不足一米,河底肥沃的淤泥泛着气泡一个个往上蹿。任村村委会副主任、村合作社社长叶志文说:“过去用来造当家肥的‘宝贝’,如今变成了渠水污染的祸首,还造成排水不畅。以前的灌溉渠可不会,那时一到农闲时候,农民把淤泥清理上岸再和些青草,经过发酵,就成了很好的当家肥。但现在年轻人种地都不用农家肥了,沟渠里的淤泥就没人清理了,接下来村里准备出钱请施工队来清理。”
一些老农民说,过去种田牛栏、猪圈里铺稻草,一年三五回大家争着挑去放田里当肥料,就是路上见了猪粪也要捡回去当肥料,现在这些活都没人干了,如农家肥、运秸秆,挖淤泥、除草等基本没人干,出现了“家家户户忙挣钱,不问怎么种好田”的局面。
据记者调查,当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忽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村土壤以及河道的污染的现象较普遍。一些新的耕作方式对农业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传统农业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被高投入、高污染所替代,许多能源、肥源变成污染源。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认识到化肥农药简单、方便的好处,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畜禽粪便乱堆乱排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未经处理的畜禽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养殖场会产生大量含有氨、硫化物、甲烷等有害物质的恶臭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近20年来,因为费工费时,农村垃圾因其非有机质成分增加,已不再制作农家肥,而是在家前屋后、河边桥头任意堆放,而管理与处置方法又十分原始。化肥日渐代替有机肥,不但造成禽畜粪便和人粪尿的严重浪费并污染环境,还形成了化肥与人畜禽粪便双重污染。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含有塑料包装的食品、生活用品在农村已十分普遍,垃圾中的难降解有机物质迅速增加。针对现在农村垃圾没有进入物质循环而采取掩埋处理方式,环保工作人员说,生活垃圾不能随便掩埋,因为很多垃圾,像塑料之类的很难降解,有些即使腐烂了也起不到保护环境的效果,遇上暴雨天,雨水一冲,这些垃圾会全部随着这条溪流进入到库区,饮用水污染了,那时再来治理就迟了。
对于饮用水污染问题,叶志文不无担忧地说,我们任村人一直都是吃井水,虽说每年送样检测都合格,难保什么时候会出问题,接下去我们要抓紧做自来水工程了。
原因探析
造成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差的因素
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差,且长时间得不到治理,原市政协委员徐昆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其一,基层领导对农村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少农村的基层领导对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比较重视,但往往是注重一时的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忽视环境保护,认为农村的天地广阔,有点污染没关系。甚至少数领导认为发展起来了,环境污染自然就可以解决了,还存在先发展后治污的不正确观点。
其二,环境监管、保障体系不健全。与城市系统、严密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相比,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严重滞后。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环境规划在农村难见身影,农村环境治理的范围广,牵涉部门多,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而按现行的监管体系,农村几乎成了环境保护的死角。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全面形成衔接协调的执法管理网络。同时环保部门管理人员不足,装备器材落后,乡镇一级环保几乎空白。农村没有环保基础设备,就是有些新建的中心村,由于受条件限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污水横流,垃圾乱堆,蚊蝇满天飞的景象。
其三,农民本身的环保意识差。目前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认识不到环境污染深层次的危害性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之长期传统的生活习惯短期难以更改,也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在农村,许多人把生活垃圾不看作是垃圾,不仅没有垃圾箱,也无固定的堆放地方。房前屋后、院内院外随处堆放。农村猪狗鸡鸭平时大都散养,整天在外游荡,到处拉撒,而无人清理打扫。加之,附近小城镇由于受资金与技术局限,经常将垃圾向农村“输送”,使污染严重的农村“雪上加霜”。
此外,农村垃圾种类不断增多。过去,农村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垃圾总量不多,垃圾中可循环或可分解的东西居多,如菜皮可喂鸡、泔水可喂猪、其他的可用来堆肥。长期以来,农村的垃圾基本上是一种自生自灭或放任自流的状况。但随着生产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垃圾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农村除生活垃圾外,养殖、生产、建筑垃圾也迅速增加。近几年,农村大量发展养殖、塑料大棚,大量建房,产生了不少白色污染和建筑垃圾,但垃圾处理方法却停留在原始状态,不是随处堆放,就是烧掉或倒入河塘。这也不能不说是农村环境卫生一直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村环境卫生差,不仅影响了农村的村容村貌,而且严重污染了土壤与地下水,给群众的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治理样本
西屏镇建立新型农村保洁自主组织
松阳县西屏镇阳溪中片关溪、源内、孙源、大路口、铺门、东坑、乌形山等7个行政村2419人,通过自愿加入成立“村庄保洁管理委员会”的模式。建立由各村委干部参与管理,自筹经费、财政补助设立专户,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统一纳账、统一保洁、统一清运、统一监督”的农村保洁运行机制。经过7个多月的运转,7个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落实措施到位、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是统一纳账。关溪等7个行政村由14名村两委干部组成并经镇政府批准授牌成立“松阳县西屏镇阳溪中片村庄保洁管理委员会”,7个行政村集体按各村每个人口数人均上交5元保洁经费到管委会,镇政府将县财政补助的年人均6元保洁经费直接划拨到管委会账户,经费使用须经管委会集体决定;县考核奖年人均3—7元划村集体保洁专用。二是统一保洁。每个村分别雇佣1~2名村民定期对村内公共场所、主要道路、便道、道岸两侧等公共场地每天至少清扫一次,保持路面清洁,每人年工资1300—2000元;村委会视村内环境情况不定期发动村民全面大清扫。三是统一清运。垃圾清运由村民投标承包连片清运,年承包款20600元。每月至少清运4次以上到县城垃圾填埋场,做到清运及时、运输到位,以垃圾不满出垃圾箱为标准。四是统一监督。管委会村干部每季定期一次例会,商讨交流工作;村干部当义务监督员,不定期到7个村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实抓好村内外卫生保洁。
来源:丽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