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校门(6月3日拍摄)。大学生毕业季来临,多家网络论坛近期频现高校毕业生“被就业”问题的曝光帖。发帖网民多称,自己所在的高校为“刷高”就业率,无论是否实际就业都要求学生尽快寻找公司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并要求“先签就业协议,再拿毕业证书”,否则就不予毕业。
在教育主管部门明令禁止将就业协议或证明与毕业证、学位证发放挂钩的背景下,网络所曝光高校“刷就业率”的情况是否属实?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近日多方采访网帖所涉高校展开调查,结果发现一些学生就业协议“假签约”现象确有存在,高校就业率水分仍需“挤干”。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资料图片)
新华网杭州6月10日专电(记者张遥、余靖静)浙江工商大学2011届本科生于10日毕业。虽然在3782名本科毕业生中,目前就业率刚刚达到50%,但是已有3570人拿到毕业证书,3532人拿到学位证书。校方再次强调,绝不会将学生的签约和毕业证、学位证的发放挂钩。
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于8日播发《先签就业协议,再拿毕业证书?网曝部分高校毕业生“被就业”现象调查》一稿,引起社会极大关注。记者在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采访时了解到,临近毕业,一些老师们在口头表达时经常会透露出要求学生先签订就业协议书再拿毕业证的意思。有老师许诺,只要尽快签了,就算论文质量稍稍差一点,也可以适当通融。
此稿播发后,浙江工商大学十分重视,组成由校领导牵头的督办小组,对全校各学院逐一走访排查。学校表示,学生在网帖中反映的情况,不排除个别老师在关心、督促学生就业时表达不当,令一些同学误解为“没有签协议就不能毕业”。
根据浙江工商大学统计,截至6月10日,在2011届的3782名本科毕业生中,就业率是50%,而3570人按期拿到了毕业证书,3532人按期拿到了学位证书,其余人因补考、重修等原因,暂缓发放相关证书。
校方表示,对就业率的统计仍在进行中,由于部分学生考取国内研究生正在等待录取通知书、或考取公务员,目前尚未签约。
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李金昌说,学校在各种相关会议上反复强调,不能把毕业生就业(签约)和毕业证、学位证发放挂钩,不能与各种评优、评奖挂钩,学校要努力形成全校师生关心、帮助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中国网事”记者搜索多家论坛发现,反映类似情况的帖子不在少数。“我们学校也差不多,硬要把"三方协议"和毕业证挂钩。”自称就读于天津一所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网民如是说。据称,该校毕业证是分批发放,6月中旬的第一批证书将只发给已签下协议的同学。
许多网民对高校拿就业协议签订和毕业证挂钩从而提高就业率的做法表示不满,认为这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的一个极端做法,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利益。
网友“漫思林”说:“每一年被就业,或不签就业协议就不允许答辩、拿不到毕业证书的现象,还是在一次次地上演……”网友“黑风老尼”在微博上说:“我同学倒好,开个小小复印店经常有毕业生免费来做一个月,为的是弄个就业协议。什么高就业率,统统是骗人的。”
【记者调查】一些高校确有催压学生签就业协议现象
针对众多网帖所反映的情况,“中国网事”记者走访了多所高校进行调查核实。
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处处长何仕表示,就业协议书是福建省公务员局统一印制的,每人一份四联,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各一份,学校从来就没有要求过学生拿就业协议书来换取毕业证书,只要成绩合格、表现良好,论文答辩通过后都可以顺利拿到毕业证。
“学校也针对网帖反映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相关的软件学院书记和辅导员都表示没有强迫学生签协议换毕业证,但不排除学生就业协议书造假的行为。”何仕说。
但“中国网事”记者了解到,学生们签署虚假协议书的现象是存在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这两年我都先后为几个学生找公司签署了就业协议书,学生们都是说提供了这样的就业协会书才能顺利毕业,不知这是学生们找我帮忙的借口,还是学校确实有这方面的要求。”
不少学生向记者反映,老师们在口头表达时经常会透露出要求学生先签订就业协议书再拿毕业证的意思。
在浙江工商大学,大四学生“小力”(化名)说,由于专业所限,他们班大约有一半的同学工作至今都没有着落,普遍感觉压力较大。对此,老师虽没有明说“不签协议就不发毕业证”,毕竟这是违反规定的,但“明显感受到学校在施压,催促我们赶紧签协议。”
另有几名学生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没签协议的同学被老师打电话催促、当面约谈的频率非常高。“老师还许诺说只要尽快签了,就算论文质量稍稍差一点,也可以适当通融。”“小力”说。
对此,浙江工商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处长孙鹰向“中国网事”记者回应说:“学校从未出台过把签约和毕业证、学位证挂钩的相关规定,并且反复强调各院系也不能挂钩。”他认为,临近毕业,老师让大家在校期间抓紧签约是很正常的,一些同学可能对此产生了误解,误以为“没有签协议就不能毕业”。
但他也承认,学校每年都会参照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当年的总体就业形势给各个学院下达就业要求,要求就业率要达到百分之多少,“最后基本上都能完成。”
“但是下达就业要求并不是在施加压力,而是让全校师生关心、帮助学生就业。”孙鹰说。
【反馈链接】虚假协议难杜绝 就业率亟待挤“水分”
据了解,“三方协议”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简称,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往往意味着找到了工作,是统计高校就业率的主要依据之一。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教师告诉“中国网事”记者:“这两年我先后为几个学生托关系找公司签署了就业协议书,学生们都说不管是不是真的找到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毕业。”
一位文化传播公司的负责人也承认曾为几个学生签订过就业协议书,且这些学生均表示是受到学校的暗示,必须先上交协议才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我也担心过一旦签下协议在法律层面上就会产生责任,但因为都是熟人介绍没法拒绝。”他说。
“直接说不签协议就不发毕业证的其实也存在,不过最终很少真的这么为难学生,只是用来吓唬吓唬他们的。”浙江一所高校的一位院长坦言。
在宁波一家媒体工作的网民“黄小鞋”告诉记者,除了隔三岔五的催促,他的母校还曾经以现金等形式奖励签约率较高的班级。“设定一个时限,把每个班按签约率排名,发放不同金额的奖金,说是供大家毕业聚餐用。”
记者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签订“三方协议”的需求已经催生出不少“签约代理公司”。在百度搜索“三方协议 签约代理”等关键词,立即能发现大量类似的“小广告”,一些广告直接承诺“缴纳500元,就能给北京户口的毕业生代签协议,毕业于全国任何一所高校都没问题”。在一些认可网上签约证明的高校周边还出现了“网签人事代理公司”。
许多网民认为,近年来屡次曝光的高校毕业生“被就业”事件实际上仍未杜绝,反而大有要形成“黑色产业”的趋势,这不仅让高校形象打了折扣,还让就业率的参考价值渐渐成为“数字游戏”。
“就业率原本应该反映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招生指标、专业开设和规模设置都会参照就业率,如果学校为了追求数字"好看"而"注水",会不会太不负责任?”一位网民质疑说。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认为,要防止高校将就业协议与毕业证书挂钩,首先应完善相关政策规定,让高校考核、就业率排名、就业协议这三者相互“脱钩”,取而代之更科学合理的高校就业管理制度。当前特别应当防止相关规定和要求在具体操作中“变味”,“如果连大学这个诚信高地都在引导不诚信,也就背离了教育的本真。”(记者张遥、孟昭丽、逯寒青、马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