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14日讯
今年“文化遗产日”的宣传主题是“依法保护,重在传承”。近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注入了强劲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来自民众、融入民众的工作,每一位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6月11日是第6个“文化遗产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这天正式颁布实施。在“文化遗产日”之前,省文化厅于6月8日向社会公布了浙江省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25个项目,上榜项目已连续3次名列全国榜首。我市有永康鼓词、永康醒感戏两个项目入选。
特色民俗齐上演
在“文化遗产日”这天,我市各地特色民俗齐上演,其中有流传了200年的兰溪水亭畲族《祭祖舞》、失传了近百年的全国罕见的手舞狮子等。
6月11日上午,在兰溪市水亭畲族乡奎塘畈村,87岁高龄的雷长珠老人当众表演了兰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畲族民间舞蹈《祭祖舞》,只见他身披对襟赤衫,右手执牛角状鼓角,左手执铃刀,手舞足蹈之际金属碰击铿锵有声(见右图)。
“整套表演下来,要分很多个步骤。”雷长珠老人告诉记者,他跳的这套《祭祖舞》是从大伯雷良进那里学的。传说畲族祖先“龙麒”狩猎时不慎被野兽所害,后来畲族人为了纪念“龙麒”,在每年农历正月装扮成师公,载歌载舞。《祭祖舞》的动作,就是模仿当年亲人拿着各种工具保护“龙麒”遗体,边哭边赶野兽。以前表演《祭祖舞》还挺有讲究,只限于本民族内表演,异族人不得观看。舞蹈时念、唱都用畲族语言,舞蹈的内容主要是驱邪赶鬼、超度亡灵和祈求族人平安。
兰溪市水亭畲族乡的《祭祖舞》相传已有200多年历史。让雷长珠感到欣慰的是,《祭祖舞》已有了传人,他的两个儿子现已学会了跳《祭祖舞》。据兰溪市水亭畲族乡文化站站长周为民介绍,目前乡政府正在开展对这一民间技艺的保护工作,并申报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纪念第6个“文化遗产日”这天,永康的一个舞狮节目非常引人关注:所舞之狮,不是南派狮子,不是北派狮子,也不是永康知名的九狮图,而是历山寿狮。这是全国少见的用手完成各种动作的狮子舞,只见一只只威武的小狮子,在两根竹棒支撑下被举在半空中,随着舞者双手的变化,狮子完成了跳跃翻腾、狮子戏球、群狮嬉戏等内容,看上去既古朴又富有新意。据了解,这个节目是由永康市江南街道拱瑞下村村民刚挖掘整理出来的。
“目前我们暂时是9只狮子表演,以后可以慢慢增加到18只狮子,那样阵容就更大了。”历山寿狮领队舒智盛说。据介绍,永康历山寿狮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失传了近百年。今年初,永康市江南街道拱瑞下村村民根据历史记载和村里老人的回忆,挖掘整理出了历山寿狮的舞狮技艺。第6个“文化遗产日”前夕,省、市相关部门专门派人对该节目表演进行了指导。舒智盛说,这次表演前队员们只练过三四次,舞蹈动作还显单调,但这独特的狮舞还是吸引了众多市民关注。
“非遗”保护任重道远
“重申报轻保护,在‘非遗’保护工作中一直存在,目前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 6月8日,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淼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省“非遗办”将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不排除实行退出机制。
我国自5年前引入“非遗”概念,至今全国已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87万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1219个,是拥有世界级“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很多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遭到破坏,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因此,国家有关方面决定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量上从严控制,并实行退出机制,对保护措施没有落实、传承方面做得不符合要求的,将从名录里去除,并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从此次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情况看,确实是动真格了———各地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仍然很高,有3136项,但新入选项目只有191项。与前两批相比(第一批为518项,第二批为510项),数量锐减。
据了解,为改变部分地方存在“非遗”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我省已出台相关政策,对“非遗”传承人实行津贴制度,并每年开展服务传承人月“八个一”系列活动,比如一项“非遗”要有一个专家指导组、一个工作班子、一套保护方案、一个传承基地、一个展示平台等。而今年6月1日实施的《非遗法》则取消了传承人终身制。
“早在10年前,东阳就开始了拯救濒危‘非遗’的行动,针对传承人后继乏人的问题,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点、进商贸城等活动,让市民了解‘非遗’,让传承人找到更多的传人。”东阳市文化馆馆长、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张荣平对记者说。
相关统计显示,东阳市目前已有14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有4个,包括东阳木雕、东阳竹编、卢宅营造技艺和翻九楼;列入省级名录项目的有15项;列入金华市级名录项目的有41项;列入东阳市级名录项目的有86项。近几年,当地政府、社会对“非遗”保护越来越重视,但目前东阳的“非遗”项目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后继乏人,有许多流传了上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无人继承,许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
东阳木雕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与许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东阳木雕手艺也曾面临失传的危机。2008年,在有关部门努力下,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全国首个木雕专业的高职班,并聘请了东阳市4位工艺美术大师任教。
眼下,很多大学毕业生正在为找工作而东奔西走,而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首届木雕班45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却每天待在教室里一斧一凿地精雕细刻,因为他们不用为工作担心,只是需要考虑今后如何在所学专业上精益求精,成为一名工艺美术师。“他们如果愿意,可以百分之百就业,现在整个行业中本地的学徒基本上没有了,每个工厂都需要他们。”东阳木雕工艺美术大师徐土龙说。
市场需求加上政府重视,东阳的木雕产业和木雕传承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不仅为东阳老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让木雕成了东阳的金字招牌。
许多老艺术家表示,《非遗法》的出台,令人欢欣鼓舞,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执行,希望每位公民都能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