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南湖的光辉由群众创造 南湖纪念馆演绎红色路径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浙江在线06月14日讯 红船,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过程中最有标志性的符号,并在此后的90年里成为嘉兴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这一艘小船,承载着建党伟业的厚重开篇。而南湖革命纪念馆的3次建馆历程,则记录了不同时代这座城市对全党、全中国美好未来的期许。从1959年南湖湖心岛的栖居,到1991年南湖东岸的安家,再到2006年在七一广场翻开新的一页,3次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建设演绎了嘉兴这座城市的红色路径。

  [印迹]

  那一场轰轰烈烈的捐款

  三个馆址、两次搬迁,查文是其中主要的亲历者。作为南湖革命纪念馆的一名员工,他对当年嘉兴群众的热情依然记忆犹新。

  “从1990年发起建馆到次年建成,几乎是一路绿灯过来的,出奇的顺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真正是靠群众的力量把馆给建起来的。”那一年,查文刚刚进馆工作,就被抽调到南湖革命纪念馆筹委会,负责接收捐款。

  在嘉兴各界的呼声中,1990年4月,陈伟桐等5名市政协委员发起捐款建设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倡议。这一倡议随即在嘉兴市民中激起了涟漪。当时在大桥中学读初一的于群芳和家人商量后,决定为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建设捐5元钱。

  一石激起千层浪,后来掀起的“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将这一民间自发的捐款行为,上升到了组织推动层面,并引发了此后26万人捐款的壮观场面:

  一对年轻的父母,为了庆贺儿子的周岁生日,原本打算置办一桌喜酒,但是双双为共产党员的他们一合计,决定将用于喜宴的100元钱,再添上7.19元(寓意儿子的出生日期),以儿子的名义捐给纪念馆;郊区侨联副主席钱旋从新塍赶到嘉兴,走进郊区区委统战部办公室,递上一个装有1000元的大信封,信封上写着“仅此献给南湖革命纪念馆”;海宁市盐仓海涂朱国尧等4位养猪农民慷慨解囊,为南湖革命纪念馆“表心意”……

  南湖革命纪念馆至今保存着的档案资料,原原本本地记录着当年的每一笔捐款。而当时的“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更是主流媒体关注的焦点,“几乎每天都有南湖革命纪念馆筹建的相关报道,记者们用他们的笔触记录下了群众对建馆的这份热忱。”查文回忆道。如今,当年的报道都被制作成剪报,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存档。

  [解读]

  一座馆和一座城的红色路径

  这几天,南湖革命纪念馆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为迎接建党90周年以及新馆正式开馆作最后的准备,这座5年前开始兴建的新馆将第一次接受全国人民的正式检验。嘉兴,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位置与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比肩。

  而对于亲历过南湖革命纪念馆两次搬迁的见证人看来,嘉兴的红色城市之路并非一蹴而就,“可以说,从1959年湖心岛的简陋陈列厅,到1990年群众性的建馆捐献活动,再到如今翻开新的建馆篇章,可以说,嘉兴的红色城市地位正是在此过程中得以一步步确立和提升的。”老馆长章水强说。

  第一个馆址是与仿制红船的往事联系在一起的。1959年,根据中央有关部门的规定,嘉兴市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馆址选在湖心岛,在烟雨楼大厅内开辟中共“一大”史料陈列馆。陈列馆的“镇馆”文物理所当然是“一大”纪念船,为了还原历史场景,决定按原尺寸仿制一条“一大”纪念船。仿制过程请来了30多名老舵工、老船匠、老渔民、老游客等在嘉兴、无锡开了五六次座谈会,后经参与“一大”会务工作的李达夫人王会悟确认,开会的游船是一条中型单夹弄丝网船。1964年,董必武来到南湖即兴赋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

  “嘉兴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不仅成功仿制了一艘很好的红船,后来还赴北京请邓小平同志题写了馆名,这为此后南湖革命纪念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章水强说,3次纪念馆的建设,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感受最深的是社会各界对建馆都非常支持。

  章水强至今还记得,1990年的“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是由全市12个单位共同发起的,“依靠组织的力量,由民众自发捐款完成的,是一次由下而上的群众活动。”当时不仅捐款者众多,报名参加义务劳动的群众也络绎不绝。“大家都帮我们做工作,真正是拧成了一股绳。”

  “我们的家具是家具厂捐的,那口大钟是钟表厂特制的,电扇是海鸥电扇厂送的,冰箱则是益友牌。”查文对当时全民“献礼”的盛况记忆犹新。当时的《嘉兴日报》保留下了一些生动的记忆:“十月十四日一清早,一支身强力壮的队伍到达南湖渡口,参加义务劳动。他们自带锄、锹、铲、斧和麻绳等工具,为新建南湖革命纪念馆工程清理场地”、“越剧团义演为南湖增光辉,将演出收入730元送到南湖革命纪念馆”……

  多年后的今天,查文对建馆过程中的一些人、一些事依然充满感情。“记得当时有个钢管厂捐了价值5000元的钢管,我就跟着他们乘船到现在的汽车西站对面去提货。”“还有一个80多岁的建筑工程师,写得一手好楷书,我们找他帮忙写纪念馆的照壁,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他写了3遍,写完后还亲自趴在地上在石碑上描,这么大的年纪,对纪念馆那么热心,大家看了都很感动。”

  2006年,在南湖的南岸,一座规模10倍于老馆的新馆奠基,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从1990年到2007年,嘉兴人民为南湖革命纪念馆建设和重建慷慨解囊,捐款从320万元到1062万元——两次建馆同种情意。

  今年“七一”前夕,南湖革命纪念馆将第二次搬迁,这座同样凝聚了嘉兴人民深情厚谊的新馆,将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姿态,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

  [回音]

  你我的城市,嘉兴的光辉

  历史的吸引人之处,是其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如果说中共“一大”会议转至嘉兴南湖红船,是某种意外促成,那么多年后嘉兴从建党圣地成长为党建高地的路途,则有着诸多必然因素。南湖革命纪念馆三个馆址、两次搬迁就是其缩影。

  嘉兴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崔泉森认为,通过南湖革命纪念馆三个馆址、两次搬迁,嘉兴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即从单一的以红船为首的红色符号,到一座城市的党建地位的认可。

  “1959年首个馆址,董必武、郭沫若都相继为纪念馆赋诗,可说发挥了重要建党人物的‘名人效应’,奠定了纪念馆的基础。而1990年的第二次建馆,通过‘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更是实现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城市公关。而这公关是老百姓自发的,政府只是顺势而为。”

  崔泉森表示,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人民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在此背景下,形成了强大的群众基础。通过建馆,改变了嘉兴“有馆实无馆”的状况,使得“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

  进入新世纪,红色文化吹遍神州,嘉兴再建南湖革命纪念馆,在从建党圣地到党建高地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人民的力量,群众的呼声。这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嘉兴这座城市走过的精神之旅。”章水强说,南湖革命纪念馆这一路走来,正是这一精神的传递与发扬。

转发到: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浙江在线微博网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浙江新闻-每日关注】杭州:领导干部出入私人会所将点名通报-浙江新闻

小伙遇车祸遭拦腰碾压
世界500强高级女白领被迫请假照顾双胞胎女儿
23天里1家法院受理31件危险驾驶案 9种醉驾要加刑
杭黄铁路工程获批 2018年坐火车一个半小时到黄山
浙江新增5例H7N9禽流感病例 杭州活禽交易全部暂停
行人擅闯机场快速路被撞后遭反复碾压 责任怎么判?
"单独"二孩准生证起码要7种证明 最快节后申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