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15日讯
表弟小C去年高考,作为姐姐以及一个在教育线跑了若干年的“理论型半桶水行家”,在填志愿的事情上,我义不容辞,终于“实战”了一回。如今回想起来,觉得颇有可总结之处,供在填志愿方面仍一头雾水却希望把每一分都充分发挥作用的考生和家长参考。
【基本情况介绍】小C,男,理科。与大多数考生一样,他读书用功,各科平衡,并没有明确的兴趣点,对于未来也没有清晰的规划。
【第一阶段】:选领域
弟弟,你究竟想学什么?
问小C:“你想学什么专业?”他回答:“不清楚。没想过。”
正着问不行,我只好反着问。“学医好不好?”“不好。”“学经济呢?”“不喜欢。”“学外语呢?”“不感兴趣。”“计算机咋样?”“没兴趣。”“有没想过当老师?”“不想。”
三下五除二,情况明晰了。剩下的只有纯理科或工科,考虑到小C从小娇生惯养,尽可能避开需要野外作业的行当,也不做枯燥的理论性研究,这样一来,可以选的专业范围就缩小到了十几个。
以上这段对话,发生在高考后一周的时候。许多家长以为从高考后到分数出来的一段时间什么都做不了,其实,趁这段空隙,考生正好可以思考一下人生,想想自己未来的路怎么走,有什么抱负、有哪些愿望,也就可以给自己框定一个大致的发展方向。
【第二阶段】选地域
决定你未来的读书地
大部分浙江考生都想留在浙江上大学。选择大学所在的地域,不止是选择你这4年将在哪里度过,而是选择你将与什么样的文化融合,选择未来主要的人脉关系在哪里,甚至,许多人会由此决定一辈子的工作地。
市招生办的一位老师经常向我灌输:选学校,要去大地方、大城市,因为那里精英聚集,可以催人奋进,机会也会多一点。因此,我来选学校,首选是北京,其次上海,再次南京,天津也可以考虑。至于浙江,假如不能进浙大,就宁愿出省。
问了一下小C,他表示这些地方都愿意去。如果不适应,到研究生阶段再考回浙江来。于是,我给他定了条原则:同类高校中尽可能选北京的。(小C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入学后北方菜吃得非常痛苦,半年都没能适应,瘦了许多。)
到此为止,小C本人的任务基本结束,出门旅游去了。
【第三阶段】选院校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分数出来了,631分,比浙江的理科一本线刚好高了80分,全省排名3000多。北大、清华肯定是没戏了,人大、复旦也不够。我们把往年是这个分数段的高校列了张表,仔细研究。
中国有那么多大学,但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只有北大清华等少数十几家。直到填志愿了,不得不与许多“听都没听说过”的高校打交道,根本搞不清楚它好不好,哪里好。幸好,老百姓买东西的时候有句名言: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多花点力气,比一比,总不吃亏。
通过“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和学校网站的信息,我列了如下表格。(见下图)
【第四阶段】选专业
同名称的专业可能不一样
每一个院校下面都有众多专业名称,其中不少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见到的,名称复杂,实质不清。怎么办呢?还是求助于网络。
学校网站下面,都有“院系设置”或“专业设置”一栏,里面会有关于这一专业的描述,有的还附有课程介绍。连你将要上哪些课程都能了解,这个专业喜欢不喜欢也就很清楚了。值得注意的还有学校的BBS,上去看一看,就能知道学校经常开展什么活动、哪个社团很出名、哪位教授的课比较“难过”,乃至校园附近有什么好吃的小饭馆。尤其是,看看在校生都在抱怨什么,这是任何招生人员都不会告诉你的信息。
这一阶段要避免的一个“陷阱”是,同一个名称的专业,在不同的院校,需要上的课可能非常不同,未来的走向也很不同。比如都叫“材料科学与工程”,北京化工大学以高分子材料见长,北京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以金属材料为主,哈尔滨工业大学以耐高温材料为主。再比如“交通运输”专业在不同的高校里,培养方向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偷懒,必须把感兴趣的高校每个感兴趣的专业都查一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北航的一个名叫“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它并非生物或医学专业,是涉及医学影像、生物材料、医用电子仪器、信号处理与分析技术等为现代医疗提供服务的科学,学生要学习的是电子学、现代计算机技术、高分子化学、力学、光学、射线技术、精密机械等等。这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各国同步发展的朝阳产业,因此未来考研和出国留学的机会很大,最后这成了我们的首选专业。
【第五阶段】面对面
能不能上,录取前就可敲定
每个家长都会担心:根据去年分数线填的志愿,今年万一填报的人很多,会不会被挤下来?与其闷头权衡,不如问问相关院校,是否愿意录取你。
许多一本院校的招生老师在录取前都会来金华,到金华一中或义乌中学与考生面对面。根据浙江省咨询过的考生情况,他们通常都能告诉你,某个分数是“肯定能上”或“上的可能性很大”或“估计不能上”。
比如,当时我咨询南京大学的招生老师,她认为小C的分数希望不大,勉强能进的话也选不了专业。而河海大学的招生老师则表示,这分数远远超过他们的录取线,肯去的话,可以进最好的“中法班”(即前两年在国内学习,后两年到法国学习)。北航的招生老师则表示,上的可能性非常大,但不到最后一刻,他不敢给承诺。他还说,以这个分数,进不了“理科实验班”,热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最好也不要填,其他专业倒可以试一试。
大部分招生老师在金华只停留半天到一天。那天,我们不断从一个摊位到另外一个摊位。有些院校并没有出现在咨询会现场,而是留在宾馆等学生去找他们,于是接下来我们又奔走于宾馆的不同房间。当天见到并对小C表示感兴趣的,还有南开大学和东南大学的招生老师。
此行的最大意义,是拿到了几个手机号码。在填志愿的最后一刻,“可以填”3个字成了我们的强心剂。
【第六阶段】留后路
不想复读,就不要太贪心
咨询回来,舅舅列出了填志愿的方案:首选北航,其次南开,再次同济,用北理工和东南大学来保底。这个时候,我不敢定夺,请市招生办的一位专家帮忙把关。专家看后问小C:“你愿意复读吗?”
专家的意思,是这志愿填得太冒险了。可以形容为“3冲2稳”,而合理的志愿应该是“2冲2稳1保”或者“1冲2稳2保”。假如考生本人心气很高,做好了不录取就复读的准备,那冒点险也无妨,但假如希望一年就成功,那就必须安排“保”的高校放在最后一个。
舅舅很犹豫,他觉得“保”意味着浪费分数。专家说,像舅舅这样的家长很多,有的人就因为想冲的没冲上,想稳的没稳住,最后只能补报志愿,到时候剩下的高校还不如现在犹豫的这家呢。最后,我们拿掉了“冲”的同济大学,换上了河海大学(去年最终的理科投档分数线为601分)为“保”。
最后,小C很幸运,被首选高校录取了。北航这一年的录取平均分是634分,最低分是628分,小C能以631分进去,而且得到首选专业,可以说是“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