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16日讯
“船舶报警,船舶报警……”昨天下午3时,舟山电力局线路状态监测中心响起报警声——监控报警系统发现有船舶在海底电缆的警戒线内停泊了5分钟以上。工作人员立马调出视频监控查看,并通知海事部门迅速到达报警海域,提醒该船只远离海缆警戒范围,从而避免了一次有可能发生的海缆锚损事故。
目前,全市所有输电海底电缆均已被纳入“电子保安”的监控范围,有效地保障了我市电力生命线的畅通。
海底电缆频遭破坏
据了解,到今年4月底,舟山电力局管辖有37段,共计332公里输电海缆,而这些海缆多位于船舶航行主航道和船只易抛锚区域,在海缆保护区域内船只违规锚泊的现象时有发生。仅2005年9月至2006年底,海缆禁锚区内船只违规抛锚多达237次,其中造成严重海缆锚损事故6次。去年8月,一避风船只起锚时钩断了海底电缆,导致嵊泗电网全网停电。
舟山电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缆的每一次外力损害事故,不仅给电力部门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力、财力浪费,而且给电网安全运行和可靠供电带来严重威胁。
“电子保安”保驾护航
为确保海缆安全稳定运行,舟山电力局与高等院校及研究院所合作,先后开发了海缆视频监控报警系统、AIS海缆综合监控报警系统、光电复合电缆外部安全预警及定位系统等一系列项目,形成了一个功能强大、全方位的一体化监测系统。
据介绍,AIS海缆综合监控报警系统,利用了每艘船上特有的MMSI码,这是一艘船的“身份证”且是全球唯一的。报警系统全天候地接收着每艘船的身份识别码,每艘船的船位、航速、航向都能被准确识别,一旦船只在海缆警戒区域内航速小于1节,且停留超过5分钟,系统便自动默认为该船只存在抛锚的可能,就会发出报警声。工作人员则可以通过无线监控摄像机,查看监控点附近的图像。发现事故,准确定位,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此前都是在海缆的登陆点建造一座瞭望塔,派专人24小时不间断地观察。”该工作人员说,现在电子信息系统大大提高禁锚区内船只锚泊发现率,使海缆锚损事故发生率大大降低直至为“零”。
今后还将研发水下机器人
在前不久刚投运的110千伏泗礁输变电工程中,也是首次使用了单独的海缆雷达(VTS)监控系统、光电扰动监控、热成像摄像机等先进技术,工作人员介绍说,“今后也将把这些系统都整合起来,搭建起一套完整的海缆运行立体式、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控联动一体化系统,实现输电海缆安全管理全面智能化和海缆现场无人值守。”“在进行海缆故障处理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海缆实际路由的探测和故障点的定位。 ”该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下一步的打算是配合专业研究人员开展海缆水下机器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