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蟹钳港海域的大米草。(胡建华摄)
浙江在线06月21日讯
大米草是原产于美洲的一种禾本科植物。上世纪六十年代,为防浪固堤,促淤保滩,我国引进了这一外来物种。然而,大米草在滩涂的迅速繁殖蔓延,导致了人们始料未及的一些后果——
西沪港1.8万亩滩涂成“草原”
西沪港是象山港的重要内港,港内海域包括滩涂资源、渔业资源、港口岸线资源等海洋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几年前,这里的滩涂上竟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水草。可怕的是,长了这种水草的滩涂上,贝类、藻类、鱼类及小海鲜就无法生存。
紧靠西沪港下沙海域的一些渔村,原先有近千户村民在滩涂上以搞水产养殖、“赶小海”为业,而现在从事这些行当的已所剩无几了。为此,心急如焚的村民曾对大米草实施火烧、刀砍、药灭……办法想尽,却无济于事,目前大米草的面积由几年前的一小片迅速向周围扩散,并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致使西沪港内大片滩涂变成了绿油油的“草原”。为此,当地人憎恨地称这种水草为“害人草”。
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象山港已有1.8万亩滩涂被大米草侵占,其中西沪港大米草的面积大约占整个象山港大米草面积的95%。
象山欲出5亿元围剿“害人草”
大米草疯长,不仅造成滩涂中的蟹类、贝类、藻类等沿海水产资源锐减,而且使进港潮汐流速减缓,滩涂快速淤涨,海床逐步抬高。如果大米草不加治理,任其发展,对于整个西沪港生态环境来说将是毁灭性的灾害,对西沪港通航条件也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为此,象山县政府于今年起将大米草治理列入百个重大项目之一,专门成立象山西沪港大米草治理工程指挥部,采取政府主导和监管,鼓励社会投资,引入市场机制的创新模式,率先探索性治理西沪港大米草,以恢复海洋生态系统。
同时,象山县政府委托国家海洋二所编制完成《象山县西沪港大米草治理方案》,估算投资5亿元,采用集结区机械开挖与零星分布区人工清除相结合的方案,彻底治理大米草受灾区域。
开发饲料原料或可变害为宝
据有关专家介绍,除了象山港内的大米草外,目前我市的宁海、镇海、奉化等沿海都有这种外来杂草。但就在人们视大米草为害的同时,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把大米草变成造福百姓的先锋植物。
据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福建测试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对大米草的营养成分分析测定:大米草不仅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等,同时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果在生长旺盛的抽穗前收割,其粗蛋白质含量最高,并含有较多的铁、锌、铜、锰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盐和碘的含量也很高。这有助于增加畜禽适口性,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抗病能力。其嫩叶和根状茎有甜味,草粉清香,评价属于良等饲草。大米草和其他饲料原料一样,营养成分比较齐全,是一种理想的天然饲料资源。
有关专家认为,在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大米草如果能作为饲料原料加以开发,既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又可以通过持续收割,达到抑制其恶性扩张的目的。因此在治理中,除了对生态环境可能带来毁灭性灾害的大米草进行围剿外,对尚可控制的,应尽快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变害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