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又去了诸暨市店口镇避灾中心采访。这是第一批入住的人,在这儿过的第6个夜晚。
三天前,我来过这里。当时,这儿略显混乱,各种杂物混着汗臭,空气实在难闻,不少人似乎还惊魂未定。当时,包括外来居民在内,这儿共入住了193人。
不少本地人因为不好意思长时间借住在亲友家,也搬到了避灾中心。因为入住的人越来越多,原乡政府所在地也成为了临时避灾中心。昨天,原先的避灾中心有213人入住,全部是本地人。而近150位外来居民被安置在新避灾中心。现在,避灾中心各种基本生活设施都备齐了,住在这里的人们也淡定了不少。
|
诸暨店口镇,设在店口二小的避灾中心,受灾村民正在打牌。 |
每天变换着菜式吃好管饱
下午6点多,我到避灾中心时,晚餐盒饭的发放工作已接近尾声。
在门口,就看到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把车停在路边,拎着两塑料袋盒饭下车。
征得同意,我打开盒饭,看到有梅干菜烧精肉、茭白肉丝、煎蛋和炒南瓜丝共四个菜。
平常,午饭和晚饭都是这个标准。每天的菜式都有变化,鸡腿、大排,荤素搭配。
灾民说,吃起来口感不错,不会腻味。
早餐则是包子、馒头、粽子和豆浆。
每天开饭前,他们都自觉排队领饭。
干体力活的,难免饭量大,前几天不够吃,也不好意思多要。现在情况好一点了,不够吃,可以多要一份,工作人员基本上会满足。
避灾中心每餐需要几百份快餐,由当地一家公司配送。这家公司很专业,灾前就一直为学校、机关单位和企业配送快餐。
公司在山区有种植基地,用材安全有保障,当地政府说是绿色食品,基本是机器做菜,可以吃得放心。
避灾中心只需提前几个小时告知所需饭菜数量,每天吃饭前,快餐公司将包装好的快餐用专车运送过来。
这么热的天,采购材料和运输都很注意保鲜。政府以15元每份的价格向快餐公司采购。村民们说,看上去跟外面卖12元的快餐差不多,但要让人放心得多。
不需要的及时还回绝不浪费
在领餐处的墙上,张贴了一张A4纸打印的告示,大意是说“这里就餐只供应本安置点的灾民,不供应外来灾民”。
我拿出手机拍照,志愿者解释说,刚开始是这样操作的,现在只要是灾民,都能领到饭菜。
在现场,我看到好几个村民将没开封的快餐送了回来,有年长的,有年轻的,也有孩子。一问,他们说,家人在外面当志愿者,或者忙工作,赶不回来吃饭,就在外面吃,所以把先前领的饭菜还回来。
这已是我第二次在吃饭时间采访避灾中心。工作人员没有因为我是记者,就为我提供快餐。
有什么需要加班加点尽量满足
刘晓秋说,她来自黑龙江,在店口镇三江村已经生活16年了。现在她的家还浸泡在洪水中,6月16日灾情刚发生的时候,她急得嘴上都起了疱。
当天晚上,他们就到了避灾中心,拖鞋、洗漱用品都已经准备好了。第二天就拿到了每人500元钱的应急生活补助。
避灾中心提供了基本生活条件,晚上还给大家点上了蚊香,每个房间大致有20张单人床,安装了4台吊扇。
昨天晚饭后,有志愿者将餐巾纸、蚊香、打火机发到每个房间,每个房间有4盘蚊香。
店口镇社会事业局副局长郦华丽说,为了保证受灾人员来了以后,能够及时地把他们安顿下来,24小时有人在避灾中心值班,和灾民同吃住。
灾民除了可以领小瓶装的矿泉水,每个房间里还有桶装水以及装开水的大铁壶。
前几天,有灾民反映,没地方洗澡、晾晒衣服。工作人员连夜加班,安装了淋浴的水龙头,男女分开,在阳台外拉了铁丝,可以晾晒衣服。每层楼都有男女厕所,不过是蹲坑的,年龄大的说不太方便。房间也是男女混住,不过每个大房间都补设了更衣室。
避灾中心里的友情
吃过饭,灾民们或出去散步,或坐在房间里聊天、打牌,消磨时光。
三江口村的村民俞小龙,既是灾民,也是志愿者。住进避灾中心后,他和村里的养鸭大户田大庆成了朋友。此前,他们只是认识,并无交往。
洪灾中,田大庆的上万只鸭子被洪水冲散,死的死,逃的逃。俞小龙听田大庆讲养鸭创业的艰辛,很感动。
年龄相仿的两人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田大庆白天去河里捞鸭子,晚上累得睡觉直打呼噜,俞小龙开玩笑让他睡到隔壁厕所去。但玩笑归玩笑,田大庆每天依然睡在房间最中央。
“互相理解吧,他蛮辛苦的。我晚上睡不够,就白天补一点,将就一下。”他说。
晚上九点,我离开避灾中心,有人已经沉沉睡去。当洪水退去,他们就能回到家里,但避灾中心里这份共患难的友情不会消失。据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