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舟山普陀区通过实施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为中心的“文化低保”工程,为广大普通群众构筑起“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包括新居民、偏远渔农村群众、残疾人在内的近15万群众从中受益。
近几年,普陀区逐步为36个偏僻行政村配备了每村1.3万元的文化活动器材,偏僻渔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同时,普陀区文化部门已在蚂蚁、六横、勾山、展茅等新居民聚集地开设图书流通站42家,基本满足了当地群众及外来民工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
虾峙是当地渔业重镇,渔民众多,而长期以来渔民捕鱼之外,文化生活极度贫乏。在区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远洋渔船先后配备了图书箱、摄影DV和照相机,让远洋渔民在劳作之余可以学习阅读,记录最真实的海上作业瞬间,同时在记录的过程中寻求写作、拍摄的乐趣。
安徽阜阳人张广峰是一名修路工人,在最近的“红歌献给党”比赛活动中,张广峰报名参加海选,一路进入决赛并夺得三等奖,随后还被普陀区文化部门纳入了文化人才资源库,在随后的送戏下乡活动中,张广峰两次到朱家尖参加演出,成了普陀区小有名气的草根歌星。3年来,全区文艺服务小分队深入各地演出300多场次,流动图书服务15万册,送电影4800场。
普陀区“文化低保”工程的开展,给新居民、偏远渔农村群众、残疾人等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精神享受,特别是在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仅把文化送到他们身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给了他们登上舞台的机会,让他们也成为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