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6日讯
我们先来做一个比喻:
如果将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委托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以下简称ICOMOS)看做“陪审团”,那么西湖申遗文本负责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的7人团队和支撑这个团队、负责基础研究的西湖申遗办工作班子,就像一个庞大的律师团,他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说服ICOMOS:西湖有什么理由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但这里不是法庭,要说服对方,需要什么?除了专家的现场评估,另一个答案就是申遗文本。
西湖申遗的文本封面是淡褐色的,右上角横排4行字:“世界遗产公约。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
西湖的申遗文本特别的厚,它包括《执行摘要》、1个主文本和2个附录,《执行摘要》薄一些,其他厚厚3本,总计1000页以上。“从上世纪末杭州市政府提出西湖申遗,一直到2011年2月,整整十余年,申遗文本才算完工。”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西湖申遗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杭州市园文局文物处处长卓军感叹申遗文本八易其稿的说法,算是很保守了。
在这洋洋洒洒的千页文本中,凝聚的是这十余年来,多少专家、学者、“西湖人”和管理者的真知灼见与毕生心血。
千页申遗文本,已是精简之作
洋洋洒洒的千页文本,无论规模还是质量,都在国内国际受到了赞叹和肯定。
申遗文本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但它的重量并不只是因为自身的厚重,在那份沉重之中,饱含着无数为之倾洒的心血。
陈同滨说:“西湖这潭水的文化实在太深了,关于西湖能够成为世界遗产的理由、资料和史实本身太多、太丰富了。”
其实,申遗文本的编制可分为前后2个阶段:前一阶段从上世纪末杭州市政府提出西湖申遗意愿到2006年,以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为主,在文本编制、价值研究和申遗方向等方面作了很多探索。
后一阶段可从2007年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以下简称历史所)编制申遗文本起,直至2010年文本提交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为止。在每个编制阶段,文本的修改调整次数几乎是难以核计的。其中仅2008年形成的第一份初稿就修改了8轮;其后在2009年ICOMOS国际专家的预审等程序中,西湖申遗文本的结构、内容、价值陈述和标准都处于不停地修订与调整中。
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的名字需要我们提及,他们都是在申遗文本背后付出过艰辛与汗水的人们。
申遗文本,寻“魂”不易
申遗文本的内容包括了遗产辨认、遗产描述、列入理由、遗产保护情况和影响因素、遗产的保护与管理、监测7个章目。但最核心的部分只有一处:第3章“列入理由”,陈述的是西湖为什么具有世界突出普遍价值,这是统领整套文件的核心部分,其余内容全部需要围绕这一章展开。
而这也是文本编制中最具挑战性的内容。那么是谁解开了这道难题?
答案是陈同滨和她的团队。
“西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的承载要素包括西湖自然山水、景观格局‘两堤三岛’、题名景观‘西湖十景’、文化史迹、特色植物,以及‘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色。”这就是陈同滨的提炼。但这短短的一句话,耗去的却是“西湖人”十数年的心血。
“我很佩服陈同滨,她能提炼出西湖6大要素,能总结出城湖空间‘三面云山一面城’,很厉害。”作为当代第一个呼吁从文化角度对西湖进行研究的专家,原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陈文锦自然知道其中的难度。
由于所有缔约国的遗产申报过程与文件必须符合《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操作指南》的每条规定要求,西湖申遗办根据文本编制单位的要求,进行了多达13个专项的课题研究。西湖申遗办秘书组据此从文献、考古等角度开展了对西湖的历史沿革、十景由来、文物古迹、现存状况等的综合研究。他们不但在国内寻找西湖典故、文献、建筑、痕迹,寻访了国内若干著名博物馆,还远赴日本、韩国搜集有关西湖的资料。
比如历代西湖堤岛桥涵湖山沿革由文物处余洪峰负责,他找到了“日本16条西湖堤”这个铁证;
西湖景观的植物品种描述记载由原杭州园林文物局局长施奠东负责,据他考证,南山路古来就遍栽松树,应该恢复……
但申遗文本不是大量资料和证据的收集与堆积,文本需要一个核心,来说明西湖的“独一无二”。
以陈同滨为首的建筑历史研究所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传统,根据大量的资料,开展了中国山水美学的景观审美研究和中国原创的“题名景观”专题研究,这两项研究填补了中国古代景观史的学术空白,奠定了西湖景观的核心价值,并在世界范围的对比研究中,构筑起整个遗产的价值体系,辨析和确定了承载遗产价值的6大要素。
就此,西湖申遗的文本有了“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