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8日讯
如果你看过电影《沉默的羔羊》,一定对变态博士汉尼拔打开被害人颅脑的那些镜头记忆犹新。很多人对此一直有疑惑:人的颅脑被打开后,真能意识清醒地回答问题甚至做出动作吗?
其实,这并非电影导演故弄玄虚,在医学界也确有其事。
一个多星期前,在浙医二院,就进行了这样一场类似的手术。
患者颅脑被打开,医生提问不断
“你叫什么名字?一加一等于几?”
“跟着我读,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大拇指翘一翘……胳膊抬起来……左手手指动一动……”
这不是在给幼儿园小朋友上课,而是在浙医二院进行的一场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现场的情景。
这也不是普通的问答。提问的一方是医生,回答或做动作的则是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
有些惊悚的是,这番问答与手术同时进行,患者的脑颅正处于打开的状态。
为了准确定位病人与肿瘤紧密相连的语言功能区和运动功能区,医生将病人在麻醉状态下叫醒,然后在手术中一直与病人进行交谈,向病人发出运动指令。这样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把肿瘤切除干净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神经功能。
切除脑部胶质瘤,麻醉要相当精准
这位患者是49岁的徐阿姨。前段时间,她突然发现自己说话不清楚,还会不自觉地流口水。到浙医二院做了详尽的检查后,被医生诊断为右颞顶叶胶质瘤,需要手术切除。
但是,这个肿瘤紧邻语言、运动脑皮层,手术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患者终生偏瘫、失语,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胶质瘤是一种恶性脑肿瘤,容易复发。“肿瘤的复发与第一次手术切除是否干净直接相关,所以,我们会尽量把肿瘤切除干净。但这种肿瘤是浸润在脑神经中的,与正常神经没有明显界限。”手术主刀医生、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吴群介绍说。
为了准确定位,手术前首先通过功能磁共振,明确肿瘤与脑皮层功能区的关系以及脑传导纤维束的走行方向,为手术提供参考。
手术麻醉时,麻醉科严敏主任及滕永明副主任医师采取了喉罩插管方式,以便术中唤醒时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
插管完成后,医生利用神经导航系统精确定位肿瘤位置,并采取镜下导航模式,在手术全程中对肿瘤部位及范围进行指引。
“术中唤醒”,最大程度保护正常脑组织
手术中,打开硬脑膜后,用脑皮层电极进行电刺激以评估该部位的具体功能,然后对病人进行“术中唤醒”。术中发现,当在肿瘤上缘进行电刺激时,患者左手手指出现活动,这表明该区域为控制手运动的功能区,应严格保护。手术全程中,医生一边切除肿瘤,一边与患者交谈,并观察患者左手活动情况,当患者出现言语困难或手指活动减弱时,就立刻停止该部位的操作。
手术结束后,磁共振检查显示徐阿姨的肿瘤基本被切除干净。术后第二天,患者出现短暂言语及左手指活动障碍,治疗一周后,徐阿姨的语言功能基本恢复,左手活动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神经外科主任张建民教授表示:随着脑水肿的消退,配合一定的功能锻炼,相信患者的语言和运动功能能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