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西湖以“文化景观”之名,申遗成功。
事实上,在这之前,西湖一直在申报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上有争论,最后以文化遗产中的一个分支——文化景观,成功登录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景观指的是,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国际社会对西湖价值的一个普遍认同。
而率先系统理论地提出西湖这种文化属性的,正是原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陈文锦。
“西湖为什么要以文化景观来申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西湖新冠上的这个头衔”……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陈文锦的著作《发现西湖——论西湖的世界遗产的价值》里都有论述,不妨来看看。
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却又表达不出来
西湖的魅力和价值也许可以列举几十条、上百条,譬如有人说杭州是座水的城市,有人说西湖代表了柔美,有人说它意味着灵秀,有人夸奖它是佛教圣地,有人称赞它名胜古迹甚多,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名山胜水,衣冠文物在中国其他地方也有,然而在千千万万中国人心中,特别是老一辈人心中,西湖是无与伦比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旅游界一直在努力向国内外游客介绍西湖,但是毋庸讳言,不少介绍文字平庸苍白,甚至流于“八股”,缺乏对西湖核心价值与美学内涵的有说服力的、系统的诠释。
难怪旅游界业内人士自己都要感叹:“西湖看看是很美的,来过的客人感觉也是不错的,但要用文字和图片来向国内外客人推荐,对没有来过的人缺乏特别的吸引力。”
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却又表达不出来,无法传递给别人,这真是一种无言的尴尬。
多年来,旅游界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描述西湖、概括西湖特征的最佳主题词,从“美哉西湖”到“烟雨江南”,变来变去,几经反复,也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词句。
西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
纵观一部西湖的历史,它从海湾到泻湖再到著名的风景湖泊,是一部和人类活动相伴相生的漫长历史。
在这里,自然美和人文美相伴相依,互相烘托,互为表里。它的自然美,折射出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人文、建筑等诸多的文化理念、文化现象。它的人文美,则渗透着许多自然的、物候的意象。它深深地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也就是说,西湖经过人为的加工、整理、改造,定型以后,呈现出来的总体格局和景观面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是一种特定意识形态的结晶。
因此,我认为,西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这是它的核心价值和内涵所在。这句话,完整地说,可以表述为“西湖实际上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在了”,简略称为“西湖文化”。
试着给西湖文化一个定义
这里称的“西湖文化”,不是指吟诵西湖美景的诗歌、散文、音乐、美术等纯艺术的东西,也不是指依附在西湖周边地区的语言、宗教、民情、风俗等一类的衍生物,而是通指西湖风景区范围内一切自然的、文化的,有形和无形的遗存的总和。
西湖不是单个景点的简单叠加和连缀,而是通过人们的审美活动,巧妙地将这些要素和构件组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独特的视觉审美体系。
西湖的每一个景点单独看起来,并不具备一种宏大的叙事系统或蔚然独立的景观,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地方。但是系统地看,它就是一件无与伦比的优秀艺术品。
在形式上,它曲折委婉、变化多端;章法考究、铺排有序;在内容上,天然与人工、历史与现在、景观与实用互为补充、交相辉映,无愧为一个时代的煌煌大作,产生着最令人敬佩的审美效果。
如果给西湖文化一个定义,我试着这样概括——
总的说来,西湖文化是儒家文化在山水美学领域中的经典性代表和有形的地理载体。如果加以具体化,是否可以这样界定:西湖文化是以致中和为美学标准,以阴柔美和阳刚美相结合的和谐、端庄、秀丽为主要特征;以历史人文为情感交流对象;集多种景观特色、多种视角欣赏的自由度极大的古代城市公共园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样式的珍贵遗存。
来源: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