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申遗成功,意味着西湖不仅是杭州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标志着杭州进入了“后申遗时代”。
保护西湖,是“后申遗时代”的第一位工作。为此,杭州专门成立了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对整个遗产地范围内的所有要素,进行监测、保护、管理,提供最真实的数据。
昨天下午,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揭牌仪式在西湖博物馆举行。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共同为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揭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等出席,副市长张建庭在揭牌仪式上致辞。
没有一个景区离城市这么近
西湖24小时监测客流量车流量
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具体做哪些?一个是动态监测平台,一个是静态监测系统。
动态监测,也就是实时监控,通过视频、摄像头,24小时监测,主要针对遗产区的客流量、机动车流量、自然灾害。
先说客流量。西湖遗产区有33平方公里,目前的游客容纳量还不至于会有破坏性影响。不过,在某个特定时间、地点,比如是十一黄金周时的灵隐寺,就会瞬间超负荷。
这时,监管中心的职责就是及时给管理部门提出意见,采取有效措施分流。比如,联系旅行社,让大批游人避开高峰时间段。
再是根据平时数据进行分析,对常超负荷的景区合理分流,也会通过旅游咨询平台推荐城区游、周边游等。
机动车流量也是重点监测内容。全国的景区,没有一个像杭州这样,景区和城市这么近。
很多地方的景区,都是要先到城里住一晚,第二天统一换乘规定的中巴车进景区。但这点,西湖做不到。所以,能采取的措施都用上了,比如,旺季和节假日单双号、单行线、换乘等。
另外,还在研究可行性阶段的紫之隧道,如果打通的话,就可以让城西很大一部分车辆绕开景区,缓解不少压力。
一根柱子一棵树的变化
就算肉眼看不出数据库也能发现
静态监测系统,也叫预警平台,就是通过建立数据库、预警系统,监测保护遗产区。
专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组织的规定,结合西湖遗产本体的特色,录入遗产本体的数据标准,把遗产区的文物、建筑、水体等信息数据,全部输入数据库。并建立自动报警系统。
以六和塔为例,现在每一根柱子、每一片屋檐,都已经全部测好数据,录入到了数据库中,并设定了预警值。
现场还安了可以自动测量的仪器,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工作人员从仪器里录数据,并放入数据库系统中比对。
比如,六和塔的一根柱子,入库时偏移是2厘米,设定的预警值标准是2.6厘米,过了半年,仪器中测量的数据变成了2.7厘米,系统就会亮红灯,告诉你六和塔第几层的哪一根柱子有偏差了。
这种监测点,西湖一共设立了24个,像西湖十景、文化史迹、特色植物都有。
再举个例子,西湖边有很多古树名木,每一棵都有自己的编号,如果它有什么变化,也许肉眼看不出来,但预警系统都会显示。
至于每个点多久录入一次测量数据,这要看各自的保存状况来定。
现在,这套监测系统已经进入后期建设阶段,预计最迟明年会和大家见面。
此外,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还将设立一个专门的网站,如果市民在遗产区发现有破坏现象,或者在遗产保护方面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登录网站,发表意见。
据都市快报 记者 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