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0日讯
交警部门介绍,入夏以来,温州市已发生多起车载香水、一次性打火机等在车内自爆现象,所幸均未造成人员伤亡。坊间传言,是一些无良商家为降低成本,在香水里掺入过多酒精,而车厢经暴晒后,酒精遇高温燃烧并发生“爆炸”。
是否真是如此?如不是,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爆炸”?夏日车厢内,还有什么不宜久放?本期新闻实验室,带你探索车厢里的那些事。
实验:看香水是否能在高温下自燃
新闻实验小组人员分别从市区华盖山防空洞商业街、温州市汽配市场、某洗车店、某汽车维修行购买了4款香水,价格从低到高依次编号1至4,分别为:1号香水(5元,100ml)、2号香水(15元,10ml)、3号香水(40元,100ml)、4号香水(80元,30ml)。
实验地点:温州大学化工学院11号楼203实验室。
实验人员:温州大学化工学院09级研究生朱永帅。
实验目的:验证香水里的酒精能否在高温下自燃。
实验步骤:将香水倒进容器里,然后将容器浸入热水中,不断加热,模拟车厢内温度上升的过程,让香水的温度持续上升,看看达到多少摄氏度能发生自燃。
实验结果:实验小组之前做过实验,发现夏日车厢内的温度最高能达到65℃左右。不过4款香水在容器内加热到65℃后,未出现沸腾或燃烧现象。持续加热到80℃以上,也没有出现其他异样。
实验结论:车载香水并非是在高温下自燃而发生“爆炸”。
推论:挥发的气体“撑爆”了瓶子
既然并非坊间传言的自燃导致“爆炸”,那么全国各地都有报道的汽车香水“爆炸”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容器里的香水经加热后,急剧减少。以达到65℃时为例,记录数据如下:
1号香水——减少2/3
2号香水——减少1/2
3号香水——减少1/2
4号香水——减少1/2
对此,温州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张东解释,车载香水化学成分复杂,其中很多属于易挥发物质,稍微加热,就能加快挥发的速度,因此实验中会出现香水急剧减少的现象。
车载香水大多是拧盖子密封的,在正常温度下,它会从瓶口的缝隙处跑出,每次跑出的量很少,人会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温度上升后,很多香水挥发成气体都急着要溜出去,但拧着的瓶盖一次只能让很少的量释放。香水瓶里的气体越积越多,最终“撑爆”了瓶子,发生了所谓的“爆炸”,这其实是高中物理所学到的气压原理。我们的实验之所以没发生“爆炸”,是因为盛放香水的容器顶端是通风的,实验人员建议不能封闭,否则会有危险。
张东称,一次性打火机、罐装可乐等物长时间放在车内暴晒也会发生“爆炸”,原理相同。
建议:三项防爆措施应对“定时炸弹”
交警称,今年夏天发生的几起车载香水、一次性打火机“爆炸”事件,所幸当时车内无人,“爆炸”也没对车内物品造成太大损失。本报2007年曾报道,市区王女士的车子暴晒后,她启动车子时不慎将香水打翻,香水渗入汽车电路,立马起火,结果整个副驾驶室烧得面目全非。
张东说,暴晒香水“爆炸”几率不高,但毕竟存在隐患。如果种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容易导致个别“爆炸”事件的发生。林林总总的香水,瓶子外壁强度不一样,有的比较脆弱,抵挡不住压力。香水如果装得过满,留给气体挥发的空间就小。还有,不同车内的温度不一样,各种香水的成分也不同,导致挥发的快慢有别。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爆炸”。
专家建议,车内最好不要放置香水。如确有这个爱好,夏天的“防爆”措施可得做好了:
1、车载香水瓶里一次注入少量香水,让瓶子留有足够空间供气体挥发;
2、不要为了“防爆”直接将香水瓶打开,车辆颠簸容易溅出香水引发燃烧,而且大量的香水挥发对人体不利。建
议将香水瓶盖拧上,但不要拧得过紧,让香水挥发的通道稍微畅通;
3、交警建议不要把香水放置在安全气囊周围,否则香水“爆炸”产生的冲击力,有可能弹出安全气囊。
小贴士:
夏季车内最好不要久放以下物品
除车载香水、一次性打火机、罐装汽水容易在车厢内发生“爆炸”外,不少车行也给车主发出短信,提醒下列物品不宜在夏日久放车内。
1、老花镜:很多上了岁数的司机或乘客,习惯在车上放一副老花眼镜。老花镜属凸透镜,容易将光线聚在一起,如果刚好对焦在纸张等易燃物品上,有可能引起火灾。
2、数码相机:数码相机这种高精密仪器久放高温环境中,容易老化或失灵。
3、手机:手机会因温度过高出现机械问题,电池板达到一定温度,可能会发生“爆炸”。(温州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