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湖州南浔区的一些小型真丝面料加工厂开始贱卖机器,以回收成本。
湖州是浙江省重要的真丝产地之一。白丝出口占浙江的近四成。过去的两年里,国内白丝价格从14万元/吨,一路上涨到了今年5月份43万元/吨的历史高价,随着白厂丝和干茧的暴涨暴跌,丝绸行业再现面粉贵过面包,湖州不少丝绸面料生产企业面临着停工、减产的局面。
一米真丝亏2.5元
兆丰绸厂是湖州南浔一家丝绸面料生产企业,从昨天开始,工厂的近50名工人开始“休长假”。
公司负责人徐先生说,受到原材料前期大涨,和最近回落的影响,最近真丝行情低迷,平均生产一米真丝面料差不多亏两三块钱,周边的工厂大部分都已经停工放假。
徐先生算了一笔账,前几个月,生丝的最高市场价为43万元/吨,6月份以后生丝价格逐渐回落,目前已经回落到37万元左右。如果以每吨回落5万元来计算,平均一米乔其纱03号(乔其纱的一种型号,根据用丝量的不同来划分)的用丝量为80克左右。相当于一米乔其纱增加了4元成本。“但实际上,目前这一带的工厂一米乔其纱的利润普遍只有1.5元左右。”徐先生说。
“用丝量少的面料还好一些,像乔其纱01号,一米的用丝量在51克左右,相当于一米增加了2.5元的成本。”
按照正常的生产周期,真丝面料从下单到正式交货,需要2个月左右的时间。“原料刚采购进来,到出成品,每批布都要亏。还不如放长假。”
在徐先生所在的湖州南浔区重兆镇上,聚集着上百家真丝面料生产企业,也是浙江最主要的乔其纱生产地之一。不过从这个月开始,大部分企业选择了停工,或者半停工。而一些小型加工厂,索性贱卖机器收回成本。“利润很低,而且接不到单子。”一位加工厂的负责人说。
除了中小型的丝绸企业,浙江丝绸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未能在这轮丝价暴涨和下跌中幸免。
最近,华鼎丝绸集团旗下的面料生产企业——浙江华鼎金诚丝绸有限公司关停了公司的大部分生产线,只有1/3的生产线还保留着。公司负责人孟经理说,前年开始国内生丝价格一路走高,丝绸订单锐减,加上今年价格倒挂,不得不选择了停工。
丝绸企业很受伤
浙江华鼎金诚丝绸有限公司生产的面料70%以上出口到欧美市场。孟经理说,因为环保和保健作用,真丝制品一直很受欧美市场的欢迎。不过去年面料价格一涨再涨,很多欧美客人选择更为廉价的替代性面料。“今年很难在国外的商场找到真丝类的服饰,很多原来摆放真丝制品的货架现在都空了。”
从2009年开始,国内生丝价格开始了一轮疯狂涨价:2009年6月份,国内白丝价一路从2008年的14万元一吨的低谷,涨到了19万元一吨,去年5月份再次涨到28万元一吨,并逼近30万元/吨的历史最高价。
春茧和秋茧上市并没有影响丝价的进一步上涨的走势。今年5月,国内丝价最高被炒到了43万元/吨的天价!
比真丝涨价更疯狂的是真丝的原材料干茧。2009年,生产一吨真丝所需的干茧价格在16万元左右,去年最高被暴炒到了30万元,而今年最高暴炒到了44万元/吨。丝绸行业再现面粉贵过面包。
因为原材料价格暴涨和价格倒挂,去年湖州当地的大多数缫丝企业面临着无米下锅的境地。春茧上市之前,湖州20家缫丝企业只有一半企业还硬着头皮在开工。“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丝绸企业的日子更加难过。”中国·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说,除了价格倒挂,订单减少,以及今年复工之后的招工,都成为浙江丝绸行业面临的重要考验。
不过在浙江省丝绸行业协会秘书长王伟看来,对浙江丝绸制造业来说,比原材料暴涨更可怕的是价格的大起大落。
王秘书长解释,原材料上涨之后,虽然订单数量会减少,但企业可以通过适当提高产品价格来规避风险,但是原材料价格如果短期内从高点回落,除了订单减少之外,企业不得不面临亏本经营。
事实上,今年6月份以来,浙江的丝绸企业已经面临着这一状况。
6月份,国内干茧和丝价开始回落。在期货市场,一个多月时间,从最高的41万元一吨回落至35万元一吨。实际交易价格更高一些,从最高的43万元/吨,回落至37万元/吨。前后相差6万元/吨。“一两个月,干茧和生丝价格掉了20%-30%。”王伟说。
湖州一家丝绸生产企业的负责人透露,去年白厂丝价格大涨,损失了60%的国外订单,今年年后,老客户逃得差不多了。
据都市快报 作者 记者 沈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