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清华博士团进海宁了!这个消息在当地企业界引起不小声响,不少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希望引进“金凤凰”。经过双向选择,13名清华博士生“花落”宏达高科、德嘉新材料等5家企业。
尽管,这次清华博士团的到来只是一次社会实践,但是,当地企业仍然期望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这些来自中国一流大学的博士生们能给企业带来不一样的“清风”。
皮革、经编和家纺是海宁三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选择。而另一方面,汽车、光伏等高科技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也对当地的高层次人才提出要求。
政府支持推进产学研合作
“海宁很缺高层次人才,以前都被上海和杭州吸引过去了。”在浙江(海宁)民营资本与海外智力对接洽谈会上,海宁市市长林毅坦言。地处长三角中心的海宁,如何从沪杭两大城市人才争夺战中分羹,成为当地政府与企业的迫切愿望。
“这是第一次有清华博士生来企业实践。”宏达高科经理刘红旗对此颇为期待,“希望清华博士能给我们带来新的理念与技术。”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博士生李鹏一来到这家企业,刘红旗就安排了不少员工跟着交流取经。这两天,该公司网络管理中心负责人姚云飞特别忙,他正在与李鹏一起技术攻关。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刘红旗说。人才战略在这个以手工业起家的城市里已成为企业主的共识。另一家芯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的朱经理说:“期待清华博士们能带来高校科研前瞻性的理念,指导企业生产。”
正在清华大学交流的浙江大学管理学教授柳宏志认为,目前中小企业缺乏人才积累,一下子自主创新很难,借助高校力量进行合作创新是一条捷径。
企业转型升级借力博士生智库
企业的愿望很美好,但是,博士生社会实践究竟能给当地企业与当地经济带来多少“清风”,博士生们心里也没底。
葛奔,清华博士团的领队,他学的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芯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太阳能电池设备研究,以及为员工做培训。十几天下来,葛奔的感受是从象牙塔到企业里,适应转变并不比想象的容易。
“实验室里的高端研究并不一定适合企业应用。”葛奔坦言这种实践对于企业的意义往往并不很大,但是对于实验室里的他们却是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
今年,海宁市政府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签订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海宁试点基地协议书。海宁市科技局副局长陈霓裳期望通过这样的交流能够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渠道。“希望有人愿意留下来。”
一个看得见的益处是,这种由政府搭台,与高校联合的方式给了企业一个引进高端人才的窗口和途径。“高考状元来我们这里上班以前想都没想过。”令刘红旗颇为得意的是,这些清华博士大多曾是各地的高考状元,现在已有人有意在毕业后来他所在的公司就业。
从象牙塔到企业知易行难
高层次人才荒在长三角各地若隐若现。前不久,第二届宁波会计论坛上,年薪50万都招不到合适的高层次人才。刚刚被列为第四大国家级新区的舟山群岛新区,在面对大好发展机遇面前,同样受着人才制约之痛。
高层次人才之争,已从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转移到政府、企业的引才之道,尤其是一些二三线城市更是抓住任何与高层次人才交流的契机。日前,还有一群清华大学博士生到临安社会实践。暑假,浙江多地民营企业都引来了名校博士生。
一向鼓励产学研合作的柳宏志却认为,国内大多数校企合作并不成功。“学生与老师并不能解决企业的问题,企业与高校的合作需要长期联系,短期实践更多的是提供博士成长的平台。”
早在2004年落户嘉兴的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就是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典范。“许多清华博士生或者教授会留在这里,待上好几年。”柳宏志称,这种长期的交流已从产学研合作转变为产学研战略联盟。
而这样从短期交流到长期战略合作,凭中小企业一己之力很难做到,背后的推手往往是当地政府。
以海宁为例,政策的支持不断加大。陆续出台了《海宁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建设实施细则》和《海宁市重点创新团队建设实施细则》等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奖励机制。
海宁更大的“野心”是,要搭建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科技人才项目展示、交易中心。目前,当地已筹得2亿元作为吸引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的创业投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