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7月24日电(记者 张乐、杨晓飞)“您好,我是您的‘家庭医生’潘雪凤。”2005年,杭州市浙大御跸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副主任医师潘雪凤用这句话,敲开了2538户社区居民的家门。6年过去了,由最初的被怀疑、拒绝,到现在的被信任、称赞,“潘医生”成了御跸社区卫生服务站全体全科医生的代名词。
记者眼前的潘雪凤,发髻整齐、皮肤略黑,着干净整洁白大褂,干练又不失亲和力。5年前,潘雪凤赴英国参观考察深受启发,回国后就来到御跸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并希望参照英国的全科医生制度,让这里的居民也能享受到医生上门服务的便利。
然而,她积极倡导的“责任医生进家庭”举措却遭遇来自多方面的阻力:许多居民不相信会有医生上门服务的好事,把她当骗子赶出去;一些同事也认为进社区上门服务既累又浪费时间。“我当时觉得很委屈,也想过放弃。但后来又想,既然已经开始做了,就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潘雪凤说。
为了让社区居民尽快熟悉并理解自己的工作,潘雪凤写了一封“告社区居民书”,把自己的工作目的、内容和联系方式贴到了社区每一个楼道,然后每周用两天时间上门走访。她制作了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表,把每家每户的健康信息都详细跟踪记录了下来。年底的时候,潘雪凤自己花钱购买了新年贺卡,把一年健康状况的总结和建议以及新年的祝福送到了社区每一户人家,贺卡上是这样开头的:“您好,我是您的家庭医生潘雪凤……”
“我们社区里有许多老人活了一辈子,从来没有收到过贺卡。在了解了社区全科医生的工作职责和服务内容之后,他们就开始把我像自家人一样看待了。”提到社区居民对她的信任,潘雪凤笑得眼角泛起了淡淡的鱼尾纹,“这让我感觉之前所有的付出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如今,社区有许多老人一大早都会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测空腹血糖。潘雪凤总是早早地开了门等在那里,“我不能让老人们饿着肚子等我太长时间。”她说。每周,她还会背起背包,挨家挨户地上门为腿脚不方便的患者服务。“社区病人住哪个单元,他们患什么病,病情程度如何,我都说得出来。”
“能走会跑的腿,能说会道的嘴。”这是潘雪凤总结的做社区责任医生的必备能力。在长期的社区卫生工作实践中,潘雪凤不断探索新的方法,积累成功经验。这些做法与经验创新性地发展了全科医学理论,为全科医师工作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潘雪凤为社区居民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提供一张个人联系卡与一张慢性病监测卡,门诊就诊数据直接输入电脑,完善了慢性病人的信息化管理;创立“网格化管理模式”,按小区、单元、户来管理慢性病及老年保健工作,社区所有人的名字、年龄、疾病情况,60岁以上老人有多少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她都一清二楚。她还经常组织社区居民参加互动为主、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大大提高了社区居民健康教育自觉参与率;采用健康档案标色化管理,按不同颜色在健康档案中将不同疾病、年龄的居民区分开来,不用翻开档案,仅看封面就能知晓居民的年龄段和慢性病情况,极大地方便了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和慢性病的随访。
潘雪凤的不少探索,得到了卫生部专家一致肯定,不仅在浙江全省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推广应用,同时也列入了浙江省数字卫生课题和卫生部的有关课题。
脚踏实地的基层卫生工作实践,使得潘雪凤成为了解社区病人情况的“活地图”、社区居民的贴心人。“潘医生,我今天背不舒服,您帮我看看吧?”“潘医生,我感觉最近血压又高了,您帮我测一下吧。”“潘医生,这是我的体检单,请您帮我看看有没有问题?”平日里,这样的请求每天都在发生,甚至社区居民有什么心事都找她倾诉。
目前,浙大御跸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率高达98%,家庭医生的知晓率达99%,社区慢性病人管理率100%,社区居民健康教育自觉参与率达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