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在城市,单身公寓是不少白领阶层的理想栖身之处。日前,记者在三门县三特渔村养殖基地看到,一只只张牙舞爪的三门青蟹也享受着这样的“特别待遇”,住进一个个专门为青蟹生长量身打造的养殖盒。据悉,这是今年三特渔村与浙江大学合作推出的一种青蟹养殖新模式,它改变了三门青蟹过去传统的圈养与混养方式,采用“一只青蟹、一个养殖盒”的笼养方式,大大提高青蟹存活率。
青蟹产业是三门县农业领域的一大支柱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全县养殖面积已达9万亩,年产量1.1万余吨,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产值5亿多元,是该县11个沿海乡镇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不过,在三门青蟹产业日渐红火的背后,养殖模式粗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长期以来,该县养殖户们采用的青蟹养殖模式,要么是混养,要么是圈养。若是混养,一旦其他水产品发生病害,青蟹极易受到感染,而且青蟹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和其他水产品有所不同;若是圈养,青蟹天生喜斗,经常相互残杀。因此,导致青蟹养殖存活率极低。“三门青蟹人工养殖往往只有10%至20%的存活率,平均亩产量约在50公斤左右,远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县海洋与渔业局技术人员介绍说。
“笼养模式正是立足提高青蟹存活率的一次技术创新。”三特渔村董事长王端红指着养殖塘里一个个漂浮着的黑盒子说。记者试着用竹竿捞起其中一个,只见盒身四周布满了小孔,盒盖上方镶嵌着一只镂空的小杯子,盒里堆放着一些沙泥,里面住有一只小青蟹。
“盒子的内部结构,完全仿造了青蟹的原生态环境。”养殖场技术人员介绍说,青蟹的主要习性之一是喜暗怕光,光线越强,对它成长越不利,所以盒子的颜色是黑色的。另外,青蟹是穴居型水产物,比较喜欢沙泥,在盒子里放些沙泥尤其是带贝壳类的海沙泥,能给青蟹“安全感”。
养殖青蟹,最担心的就是存活率。该县传统的养殖模式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一只青蟹养下去,究竟能不能活,养殖户们心里都没底。王端红告诉记者,他们采用的这种笼养新模式,浙江大学已在实验室进行过大量的技术试验,效果十分不错,资金投入也不多。于是,他决定和浙江大学联合开展原生环境试验,共投入100多万元资金。浙江大学派出多名研究生,对养殖过程实行全程监测。根据前期经验,青蟹亩产量可达到1500公斤,比过去提高了近30倍。
该县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科长徐光庆介绍说,三特渔村的这种笼养模式,是三门青蟹养殖模式的一次突破,目前他们正在跟踪记录。一旦成功,将向全县养殖户们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