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俊画
浙江在线7月26日讯 过渡房是新的,还有独立卫生间,另外,一天三餐有专人打理,特别是连左邻右舍都是原来的老朋友……”虽然入住社区“集中全托供养式老年公寓”已有段时日,但拱墅区康桥街道蒋家浜社区老人蒋阿跃,一说起现在的生活,依旧抑制不住满脸的笑容。
79岁的蒋阿跃和儿子一家,原先住在蒋家门74号的农民房里。今年初,因拱康路北延工程,蒋阿跃一家的房子面临拆迁。“我是5月中旬签的协议,5月28日就搬到这里了。”
7月25日记者见到蒋阿跃时,他正满脸笑意地在二楼走道上和朋友们聊天。顺着他视线看向马路对面,仅几百米开外就是他原先的家。而据他讲,未来属于他的安置房也就在这附近,散个步就能到。
“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换个地方住还真不习惯。”和蒋阿跃一起搬过来的,还有他的老邻居徐长法、蒋子英夫妇。他们告诉记者,入住“集中全托供养式老年公寓”,除了每天每人需交纳10元伙食费享受每餐一荤两素外,房租全免,水电费也减半收取,老人们开玩笑,“我们都想在这里过到老啦。”
这些年来,位于杭城北部的拱墅区加快了融入中心城区的步伐,一幢幢高楼,一片片新小区取代了原来的村舍农居。原来独门独户的村民撤建新居转身成为住单元楼的“居民”。上了年纪的人却难以割舍那几十年“街坊情”,有的更对过渡在外生活忧心忡忡。正是为了顺应这些老年人的亲情、情感归属等需求,解决老年人拆迁过渡、生活照料等实际困难拱墅区探索实施了“集中全托供养”模式。即由社区牵头,经济合作社提供资金,通过新建临时用房、租用其他用房等方式,充分整合社区可用资源,集中安置拆迁区域的老年人。
为了让这些住进老年公寓享受集中全托供养的老人,能享受最舒适的晚年生活,拱墅区各街道、社区还在就餐、医疗、理发、娱乐等各方面配套上下足功夫。
位于湖州街上的蔡马社区,将老年公寓与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连成一体。刚落成的七层新楼里,1至5层为社区老年公寓,每间房面积达到了45平方米,间间南北通透、窗明几净。室内不仅全部由木地板铺装,且卫生间、储藏室、空调、有线电视一应俱全。更令老人们欣喜的是,楼内还专门辟出了老年人活动室、阅览室,满足他们康复、阅读、休闲等各种生活需求。此外,每周二,老年公寓的理发室对老人免费开放,每周二、周五,社区责任医生会到老年公寓医务室坐诊。据蔡马社区主任余国良说,整个老年公寓仅硬件设施投入了1000多万元,并设置了14个公益性服务岗位服务老人。按每个老人每月收取300元费用算,每年至少还要补贴100万元的运行费用。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有吸引力的“集中全托供养”,其门槛却并不高:凡是辖区内70周岁以上拆迁过渡老年人均可申请入住老年公寓;夫妻一方符合70周岁以上,可安排夫妻双方一起入住老年公寓;对于虽未达到70周岁,但因身体残疾、瘫痪在床、患有精神疾病、孤寡老人等确实较难在外过渡的人员也给予“集中供养”。截至目前,拱墅区已投入1700万元,建成10个集中全托供养点,养老房间297间,床位929张,集中供养老人373人。
“集中全托供养模式”的实施,让老街坊成了老伙伴,也让老人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蒋家浜社区主任周惠祥说,今年上半年,蒋家浜社区老年公寓首期交付后,带动了全社区运河新城内地块60多户拆迁。今年9月份老年公寓全部交付后,可以容纳170个床位,全社区拱康路以西运河新城范围内70岁以上老人均可以入住,拆迁进程也有望加快。蔡马社区茶汤桥地块城中村改造也因为社区老年公寓的交付入住,解了拆迁过渡老人之忧,拆迁任务也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