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就在上半年的最后一周,浙江天马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拿到了“出海”通行证,省发改委审核批准了其在德国独资开展TMB滚动轴承研发项目的请示,这意味着这个总投资900万美元的转型升级项目进入了加速期。
“天马”并不是最出挑的“出海者”,统计显示,上半年,浙江新审批和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232家,平均每天新增1.3家,中方投资额为19.3亿美元,同比增长1.5倍。
人们有理由相信,浙江经济正在步入一个“跨国公司”批量诞生的新阶段。
同比大增1.5倍
同比增长1.5倍!在今年上半年浙江经济诸多成长指标中,你很难发现类似的表现!
而这正是浙江企业“出海”的速度。
统计显示,上半年,浙江省新审批和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232家,平均每天新增1.3家,中方投资额为19.3亿美元,同比增长1.5倍。
对这种“火热”的增速,主管部门省商务厅的评价相对冷静,“全省境外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的确,这样的增速其实并不稀奇,因为最近几年,浙江省境外投资一直保持着这样“一骑绝尘”的增速,增速往往以倍数计算,远远高于同期的外贸、外资增速。
但是,即便对增速的评价保持克制,上半年浙江企业境外投资依然亮点纷呈。
其一是大项目多。据统计,上半年浙江省100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共有37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为833万美元,均创下同期历史最高水平。尽管,这种规模无法与18亿美元的吉利并购沃尔沃相提并论,但与过去平均几十万美元的境外投资相比,浙江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和实力的提升一目了然。
投资规模的变化,源于项目的变化。一如前两年所表现出的那样,今年上半年,制造业仍是浙江省境外投资的重点领域,上半年中方投资额达到13.9亿美元,占到总额的七成多,涉及产业为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其中,浙江省各境外经贸合作区上半年新增入区企业14家,协议投资总额4.8亿美元。对此,省商务厅相关分析人士认为,这些投资有效带动了浙江省优势产能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
一半投资是并购
今年年初,杭州富丽达集团并购加拿大纽西尔特种纤维素有限公司,投资总额达到2.53亿美元;
4月份,宁波均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并购成立德国普瑞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总额达到2.77亿美元;
……
在上半年浙江境外投资项目清单中,并购是最引人注目的类别。省商务厅的统计显示,上半年,浙江省经核准的境外投资企业中,以并购方式实现的共有16个,总投资额约9.78亿美元,中方投资额约9.78亿美元,涉及美国、德国、卢森堡等10个国家和地区,并购行业主要分布在运输设备制造业、特种纤维制造业、纺织业、零售业等行业。
而如果把比较坐标拉得更长,也可以清晰看出(见上图),从投资规模来看,浙江海外并购呈快速上升趋势。从2006年到2010年,浙江省企业海外并购的中方投资额均呈平稳增长态势,但到了今年上半年,海外并购规模一下子达到了约5.63亿美元的高位,接近2006年至2010年的总和(不含吉利并购沃尔沃)。
海外并购活跃的背后,是浙江企业急迫的转型升级心情。“富丽达”集团高管王小平告诉记者,海外并购,有利于企业进入当地市场,控制技术、品牌等战略性资产,拓展海外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
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张汉东则表示,对浙江经济而言,通过海外并购,也可以加速实现从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的转变,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当然,尽管金融危机后海外并购进入“打折季”,但并购也并非就一定是最佳的境外投资方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浙江民企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欧美投资,他更倾向于通过技术研发投资的方式,因为,并购本身就面临着中西文化整合、与本地管理层和工会沟通等等巨大风险,而随着欧美对中国投资审查越来越频繁,并购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
一切为了“走进去”
在某种程度上,当下浙江境外投资的高歌猛进,其实代表着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兴起。
对此,宁波一舟集团董事长张文阳深有感触。就在不久前,他正式与德国威运高集团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斥资1000万欧元收购“威运高”66.67%的股权。这意味着这家1991年才成立的民营企业,成为1920年就已成立的欧洲著名通信连接产品商的“大老板”。
最重要的是,收购“威运高”后,“一舟”一举管控了两条梦寐以求的超级链条:遍布全球的1.5万家终端卖场的销售渠道和分布在全球的100多家供应商。也正是因为这两条超级链条的存在,在国际市场上,一款普通的电脑连接产品,“威运高”下单给“一舟”的采购价与“威运高”在卖场的零售价就可以相差十倍。
“以前,我们只是一个打工仔,我们与国际市场的关系是通过‘威运高’这样的大佬实现的,从来没有真正‘走进’国际市场。”张文阳笃定说。
这也不是张文阳一个人的觉悟。统计显示,上半年,浙江省经核准的境外营销网络机构新设225家,同比增长21%,协议中方投资额为15.9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4倍多。
而不仅仅是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包括海外并购在内的种种境外投资,其实都是为了‘走进去’这个共同目的,都是浙江企业对传统国际市场生存方式的一种反思和提升。”张汉东说。
半年183亿美元入浙
本报讯步入新一轮发展的浙江经济得到国际资本的青睐。记者近日从省商务厅获悉,今年前6个月,浙江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17家,投资总额达到183.64亿美元,同比增长30.7%。又有日本电装和美国雅培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浙江省实现投资零突破,使得落户浙江省的世界500强家数达到92家。
海洋经济、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外资加速入浙的重要推动力。今年6月举行的第十三届“浙洽会”首次以“海洋经济”为主,推出了一批海洋经济招商引资项目,吸引来大批跨国资本。受此影响,6月份浙江省合同外资、实际外资同比分别增长25.8%、29.8%,环比增速更高达169.7%和130.4%。
值得一提的是,从上半年浙江省利用外资数据来看,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均有所提高,其中欧盟实际外资4.57亿美元,同比增长103.5%,美国实际外资同比增长8.5%。同时,来自新加坡、韩国的合同和实际外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有分析人士指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世界经济恢复性增长趋势未变。
顺势而上,主动作为
上半年浙江省境外投资延续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浙江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但同时必须认识到的是,目前,浙江省“走出去”发展仍然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
把握了这一点之后,再看当下国内外宏观形势对浙江省“走出去”的影响,我们总的判断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这也就要求我们,要有全局意识、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善于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发现机遇、在谋划发展中把握机遇、在发展实践中用好机遇。
什么是机遇?形势就是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企业对外经济合作面临的外部环境总体有所好转。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受到较大影响,欧洲债务危机进一步延伸,新兴经济体影响力明显上升。
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发生的这种重大调整,正在孕育和催生新一轮海外并购潮,这为浙江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历史性契机。对浙江企业来说,要积极融入到新一轮全球产业整合重组的浪潮中,这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从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而言,我国开放格局已到了重要的转型期,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转变。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和外汇储备大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国家各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对外经济合作,纷纷出台相关规定,总趋势是将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投资自主权,积极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这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扩大海外投资,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带动我们的产业、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
当然,看好机遇,也要看到风险。当下,浙江省企业“走出去”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而不明朗,特别是最近一段时期,一些国家、地区政局动荡,对外投资经济合作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政治风险、经营风险、社会风险以及安全风险在加大,还有可能长期化。国内抗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出口企业经营环境进一步趋紧,下半年消费、出口、外资等增长都存在下行的压力。这些都给我们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新的考验。
总之,我们要善于在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大势,善于在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善于在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统揽发展全局,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妥善应对各方面的挑战,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加快浙江省“走出去”发展步伐。(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