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卫生整治后的村庄宛如世外桃源,图为遂昌县湖山乡黄泥岭村。 林庆雄 摄 |
编者按:拥有一个绿色家园,喝上纯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是我们不懈努力的目标。为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近日,本报记者兵分五路,深入11个市,寻访绿色足迹,倾听民众呼声,记录建设绿色家园的成就与困惑。今起,我们推出《生态浙江行》栏目,敬请垂注。
浙江日报8月2日讯 沿着翠竹掩映、绿树环抱的山路,从湖州市区出发, 40分钟的车程之后,一片绿意的湖州西部小山村太平桥村展现在眼前。刚到村口,村支书方根发就兴冲冲地将记者领到了生活污水处理池旁,“不要看我们村庄位置偏远,但村里的环境不比城里差。”
顺着方支书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是一个不到8立方米的小池塘,水面上长满了青草,看不出任何污水处理池的迹象,池塘边树着一个生活污水处理池模型,展现了平静水面下,污水被层层过滤和净化的全过程:污水处理系统先将污水沉淀,然后通过厌氧池降解有机物,再通过芭蕉、鹅卵石循环过滤,最终排入溪流中的水就可以循环利用了。
“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都通过装好的管道排入污水处理池,脏水看不见了,垃圾也集中收放,村里环境变好了,我们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了。”在一旁的村民邓大伯告诉我们。
眼前的画面,很难让人想到,仅仅只是两三年前,这里还是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环境落后村。因为地处山区,整个村子地势高低起伏大,在上游的养猪、养鸡场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进河道。“家门口苍蝇蚊子一大堆,路面上水流得一塌糊涂,出门去都要穿套鞋。”回忆起几年前的情景,村民黄尧其记忆犹新。
村支书方根发告诉我们,这几年的环境整治,太平桥村大小污水处理池已经完成建设50只,2只大型玻璃缸生活污水净化器和13只五格式中型污水池也已建成,整个村的绿化面积新增了两万多平方米。“这两年趁着市里搞村庄整治,我们将养猪养鸭场迁出上游水源处,同时进行污水管网建设,村民家家污水不外溢,统一进行生态处理。”方根发说。
村民张文新在罗家桥旁经营一家杂货批发部。“我家孙女在城里读书,每次放假都不想回家住,因为卫生间实在太臭了。”张文新告诉我们,之前他家的卫生间,就盖在房子后面的小河边,装了马达之后直接从河里抽水,用过的脏水再直接冲进河里。去年开始,村里发动家家户户改造卫生间,管网铺设村里出钱,家里的卫生设备自己负担。“总共花了不到4000块,现在卫生间跟城里的一样干净!”
“这次生态环境改造,总共投入了330万。”感受过太平桥村绿意盎然的生态环境,我们请村支书为我们算算经济账,“我们村是偏远的山村,交通不便,集体经济也比较薄弱。”“那环境整治的钱从哪里来呢?”记者发问。一旁的湖州市环保局副局长李世华接过了话头,“光靠村里的钱肯定是不够的,去年太平桥村拿到了国家级中央连片整治项目资金100万,村里自己出了80万,其他主要靠几级政府的环境整治拨款。”
“这些污水处理设备后期的维护费用,村里能负担吗?”记者追问道。对这笔钱,村支书方根发显得并不担心:“村里有个集体林场,一年的稳定收入就有10万,设备每年的维护费是5万左右,肯定是够了。”
前期资金的大量投入,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山村令人欣喜的绿色变迁。不过,生态文明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村民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而村民的生活习惯、环保理念,相对城市居民可能转变要缓慢些。”李世华认为,农村的环境污染其实比城市更严重、构成也更复杂,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但一直以来,大量的财政环保投入主要都集中在城市,对农村的关注相对比较少。”
“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的投入,但长远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靠着几级财政拨款和村里的集体收入撑着,肯定不能长久。”吴兴区区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一个人口1600人,村集体年收入只有50万的偏远山村,可以依靠政府拨款、企业赞助和党员捐款铺管网、建设施,短时间内“大兴土木”,那么之后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维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让环保意识深入村民心中,或许更值得我们思考与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