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体育场路附近某单位食堂是由一家知名快餐品牌企业承包的,几年来这家食堂的米饭都是卖0.5元/碗,不够可以免费续饭。本周开始,食堂里原本让员工免费添饭的大饭锅不见了,如果要添饭,得重新买一碗饭。
多年来,无论是五毛钱一碗还是一块钱一碗,“管饱”算得上是中式快餐的一大标签,也就是说花五毛钱或者一块钱,就可以无限量续饭。但现在,已经有部分快餐企业开始撕下这张标签了。
“1元管饱”变成“2元管饱”
有的快餐企业取消免费续饭,有的快餐企业则将保持多年的“1元管饱”变成了“2元管饱”。来必堡和一口田这两家快餐企业,一碗米饭的价格之前就由1元变成了2元。
来必堡杭州区域的负责人金蓉说,涨价是去年10月份的事,“我们当时做了流程改革,将全国门店的大米都改成了价格更高的优质东北大米,按照1元1碗来卖,是要亏本的。”
现任外婆家行政总厨高军在外婆家待了9年,他说9年来外婆家的米饭价格一直维持在1元/碗,续饭不另算钱。2004年前后,他目睹了多个品牌主题餐厅进入杭州,同样分量的饭对方卖3元/碗甚至更贵,“虽然这些餐厅用了更好的材料,但这个价格显然还包含了其他因素,比如服务、环境等。”
高军曾随团到香港考察。他发现,在香港一碗米饭的售价不会低于5元港币。他参照两地的收入水平得出的结论是,一碗米饭在内地定价2元左右相对比较合适。
米饭价格为何相对坚挺?
无论是取消免费续饭,还是从“1元管饱”变成“2元管饱”,快餐企业这么做都是为了缓解成本压力。
味捷快餐的总经理鲁锋说,他在开店之初置办了成本核算的软件系统,在成本构成中,大米和蔬菜一样,都占到了10%。以他自己的店为例,米价、菜价、人力、房租是推高成本的“四驾马车”,如果不是软件的精确核算,他自己都想不到,“四驾马车”的动力竟然是差不多的。
上品快餐杭州区域负责人周经理深感这“一碗饭”的成本压力。“以前,米饭是快餐店的盈利点,可现在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亏本项目。”她以莫干山路店为例,“单店一般每天消耗250斤米,我们分量足,一斤米也就做出3碗饭,如果不免费续饭,应该可以卖出750元,但实际上,一般只能卖到600元左右。”按照2.5元/斤的进价算,仅米的成本已经是625元,但即使这样,上品快餐暂时还没有取消“免费续饭”的打算。
对于宁可涨价也不取消免费续饭的做法,来必堡杭州区域的负责人金蓉说,“我们毕竟是传统行业,十年来约定俗成的规矩不会贸然去变。”在她看来,“管饱”是中式快餐的一个卖点,甚至是“人情味”的一种体现。
鲁锋在快餐业打拼多年,他说快餐店要消化米饭这一单项的成本压力,不一定要提这个单品的价格,可以转移到别的单品上,“把几个5元的菜涨到6元,消费者几乎感觉不到,但饭的价格从1元涨成2元,消费者就很敏感了。”
成本压力如何消化?
各家快餐企业都明白,仅靠改变“1元管饱”模式,或者是涨其他单品的售价,都不足以完全消化成本压力。更何况快餐业已经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谁也承受不起消费者流失带来的损失。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一边涨价一边还推出“每日特价菜”“吃晚餐送早餐”“冲100元抵10元”等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
来必堡的金蓉说,他们采取的办法是走标准化路线。“虽然我是管理人员,但也经过培训,也会烧饭,因为流程已经标准化,谁照着做,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这个“标准化”的如意算盘其实是打在了节省人力成本上,因为这样一来,他们不需要请有经验的厨师,而可以花更少的钱请他们认为可以胜任的人。
面对起伏不定的菜价,鲁锋的做法是直接进入上游。今年海盐包心菜滞销的时候,鲁锋和海盐经作站取得了联系,帮忙分销了一些菜,“现在我们打算和海盐签协议,承包100亩菜地,种出来的菜专门供给我们,价格签在协议里,这样,菜价暴跌的时候,他们不会血本无归,菜价疯涨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承担太大的成本压力。”
同时,还有不少企业在通过口碑网等网络平台来扩大销量,做得好的企业,网络订单已达到总订单的两成。对于快餐业这种典型的规模经济来说,这无疑也是消化成本的一条途径。
记者观察
标准化或是出路
标准化,是快餐业公认的一条成长之路。真功夫、老娘舅这些如今的本土快餐大佬就是借鉴了肯德基、麦当劳的标准化模式,才得以在近年来迅速崛起。
仅从标准化的角度来说,“1元管饱”显然不利于精确控制成本,某种程度上来说,“免费续饭”是一种相对粗放的经营模式。
真功夫、老娘舅在一开始就抛弃了“管饱”的“行规”,当然,要求所有的快餐企业都向他们看齐,不现实也不合适。毕竟大家的定位不同,因为在消费者心中,小快餐店就好像食堂一样,售价相对较高的真功夫或者老娘舅,您应该不会每天去吃吧。
在餐饮业中,中式快餐是利润较薄的一个分支,刨去食材后的毛利在50%左右,算上劳动力等其他成本之后,即使做得好的企业,也只能达到10%-15%。而做堂食的餐馆,一般毛利则可达到80%。业内人士透露,杭州已经有一些快餐企业在成本重压下出现了生存困难。比如在杭州有十几家分店的一家快餐企业目前就正在谋求整体转让。
薄利的行业要想挣钱,就只有多销,标准化能够实现相对低成本的扩张。
比如来必堡,负责人说他们厨房里最多的东西就是“量杯”,每样菜的主料辅料全都标准化。“1000克肉加750克青椒,这是我们一盘青椒炒肉丝的量,可以盛7小盘。”有了这样的“生产线”,对人力的要求也就可以降低了。另一方面,将销售数据输入电脑,每样主料、辅料需要多少库存,进多少货最合适就更为精确了,这能够有效减少浪费。
据都市快报 记者 梁应杰 见习记者 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