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4日讯“12天期的年化收益率4.5%,28天期的年化收益率4.8%……”近期一路走高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看起来颇诱人,且迎合了一些人“收益高,来钱快”的心理。在这类产品热销的背后,记者调查发现,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拉长了申购与清算期限,使得实际收益率并不如想象中高。
理财产品存“空窗期”
7月1日,椒江的王先生到银行存款时,理财经理向他推荐了几款短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都在4.0%以上。考虑到年化收益率明显高于银行定期一年存款利率3.5%,他拿出50万元购买了一款产品,24天期的年化收益率为5.0%。
产品到期那天,返还到账户的收益有1600多元,收益率确实达到之前所说的5.0%,但他仔细一算,发现4天的申购期实际上使收益缩水了很多。
“该产品是7月5日起息,再加上到期后资金第二天返到账户,这样一来,银行占用我的资金时间可不是24天,而是30天了。按实际30天折算下来,年化收益率其实只有4.1%左右。”
莫女士是个生意人,想着钱“闲着”时能多赚点利息。听说短期理财产品收益高,前段时间,她抢购到一款7天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高达4.5%,这在短期理财产品中算很高了。后来发现,起息要一天,到账又要一天,名为“7天”,实为“9天”,这样一算实际的年化收益率降到了3.5%,明显并不像产品说明书上讲的那么诱人。
以上王先生和莫女士所说的情况并非个案。有投资者反映,他购买的理财产品竟然双休日不算入期限,有的撞上到账日是双休日,就要延迟到工作日赎回。
期限太短不划算
记者注意到,投资一款理财产品实际上存在两个非投资期限,即产品的募集(申购)期和清算期,时间长的为7日左右,短的也要两三天。在非投资期限内,原则上不能提取现金,大多数银行在非投资期限内不计利率,少数银行可按0.5%的活期利率来计算。
如此看来,一些在季末、月末推出的期限超短、收益超高的“看上去很美”的理财产品,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如果客户的钱以定期存银行为主,我比较推荐期限长一点的,比如60多天,90多天,180多天的中长期产品,如果资金流动性强,那就购买10多天,20多天的短期产品。”农业银行台州分行理财师巫颐和说,虽然超短期产品收益率高于中长期产品,但短期的理财产品不仅总是面临到期后再投资的问题,且会遇到很多“空窗期”,投资期结束后很可能没有高收益率的产品对接,只能作为活期存款放在账户上。所以选择表面看上去收益很高的产品,这算下来收益率反而不高。
“市民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注意起息日、到期日、支付日等关键日期。”巫颐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