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的杭州市体育场路上,一辆尼桑轿车停得好奇怪——右边的两个轮子已经上了人行道,左边两个轮子却在马路上。车主或许“聪明地”认为,这样停车,就能避免交警或城管的处罚了。
然而,这一招到了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地界已经不灵了——该街道公共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一旦通过监控探头发现,就会马上将执法信息发送给路面综合管理中队,并进行即时处理。
这支“路面管理中队”能耐大得很。它整合了街道城管、综治二项职能和辖区行政执法中队、公安派出所、交警、民政、运管以及辖区单位保安力量,可以说是一支“多兵种”队伍,由于多种职能在身,有效地改变了过去各条战线“单兵作战”难以应对综合性问题的局面。
8月3日,中山北路玄坛弄7至9号,“下城区天水街道公共服务中心”正式开始运行了。灰色制服、淡绿色制服、淡蓝色制服……在服务中心的三楼控制室,你能够看到身着各种不同制服的工作人员同时坐在电脑前,他们的面前,则是一块十多平方米的电子大屏幕,不断地实时变幻着动态信息,令人目不暇接,整个街区“六路一场”辖区范围,在这里都能尽收眼底。
“公共服务中心,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资源整合,相应地,效用的发挥也实现了‘1+1>2’。更可贵的是,这是一种常态机制。”街道副主任严军介绍说,“比如,我们在体制机制上实行了“三不变五统一”,即‘条’上人员进驻到街道公共服务中心,职能不变、身份不变、待遇不变,但他们的工作由平台统一组织、统一协作、统一指挥、统一服务、统一考核,处理起复杂问题就顺手得多,实现了管理人力资源的整合。毕竟,城市管理工作是综合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靠政府一个职能部门或一个阶段突击整治是远远不够的。再比如,路面监控资源的整合。过去,执法监控有25个探头,公安监控有65个探头,交警监控、社区监控也都有着各自的探头,各自为政。现在它们统一接入到中心监控平台,监控探头总数一下子达到了232个,基本实现了区域的无缝全覆盖。另外,还有管理信息资源的整合。”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从天水派出所的统计数据,我们已经能看出这一创新举措试运行后的效果——今年上半年,天水街道街面刑事类报警比去年下降43.4%,未发生一起重大恶性案件;侦破街面案件120起,同比上升20%,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45名,同比上升42.2%。
公共服务中心,当然要服务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在这方面,天水街道同样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对于公众的应急服务需求,日常的基础服务我们依托社区的准物业力量,在各社区基本架构起了由水电应急维修、绿化日常管养、楼道日常清扫、治安及停车管理人员组成的准物业管理队伍;涉及复杂工作或工程量较大的,我们还有街道的应急维修服务队,或者通过外包形式服务好居民”。
天水街道公共服务中心,不是由政府一家唱“独角戏”,而是充分考虑了“参与社会化”。该街道专门组建了一支30人左右的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干部、社区党员、热心居民、民间“和事佬”、媒体代表、辖区代表、律师、心理辅导人员等多层面人员组成的民主调解队伍,充分发挥大家的能量,对于城市管理中存在边界模糊或法律空白的“软事件”进行有效调解。
据悉,年初以来,下城区委、区政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构建“一中心、五平台”的思路,紧紧围绕中心城区“两楼一新” (即“楼道”、“楼宇”和“新市民”)的最大特征,以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优化为群众为企业服务、确保辖区和谐稳定为目标,确定天水街道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试点,积极推进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党建群团”工作平台,构建区域化基层党建新格局;打造“为民服务”平台,深化“66810”为民服务体系;打造“楼宇社区”平台,大力开展“五进楼宇”工作;打造“平安建设”平台,推进社会管理“351”工程;打造“城市管理”工作平台,创新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努力为居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管理和服务。在天水街道先行先试取得实效的基础上,尽快在全区各街道全面启动“中心式组合、集聚性联动、智能型管控、亲民化服务”新机制。
天水街道现有的公共服务中心,整合了街道原来的综合治理中心、街区管理中心、企业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居家养老中心的资源和职能,在建立“五大工作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立公共服务新机制,推出了区域党建共建、街区综合管理服务、楼宇社区服务、“散居式、机构化”居家养老模式、依托准物业拓展“190”应急服务、文化惠民共建共享等特色品牌。
接下来,天水街道将在街道下属的7个社区分别设立公共服务站,实行划片网格管理,让更多的辖区单位和居民享受亲情化服务。
据杭州日报 作者 赵明 曾泽元 赵海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