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9日讯 “谢谢啦!那只是对我以前工作的肯定、鼓励。”7月25日上午,柯城区司法局的徐炎斌接了一个又一个电话。原来,得知他被评为“全国模范司法所所长”,并且是衢州市惟一获此殊荣的,朋友们先后来电祝贺时,他这样说。“他真的是人如其名。”朋友、同事和领导这样认为。风风火火、热情真诚是“炎”,胆识与创新则是“斌”。
作为衢州市第一个直属司法所所长,刚刚上任,徐炎斌就碰到了一件棘手的纠纷。为了解决好这起纠纷,他和镇里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花了3个多月时间。一名当事人感动地说:“铁做的心也会被你融化啊!”这是因为他总是牵挂着——
小家与大家
大嗓门、一米八的高个、皮肤黝黑,徐炎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魁梧的军人,的确,他当过工程兵,一当就是8年。
2008年4月,衢州市第一个直属司法所在柯城区航埠镇挂牌成立。徐炎斌表示,自己年纪偏大了,把机会留给年轻人,但局党组最终点了他的名。
上任没几天,一件棘手的纠纷来了,30多名村民反映在一个项目建设中丈量土地、赔偿费用等方面出现问题。如果调处不当,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既然来了,就要尽全力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做好纠纷调处!”徐炎斌从这年5月至8月,和镇调委会调解员一道,在镇村之间来回奔波,一个个做通了工作。三个多月里,他们早出晚归,宣传法律政策;每天头顶烈日走三里多路回到镇政府食堂吃饭;最迟的时候,子夜还在写相关材料……当事人被他们的耐心和诚恳所折服,一位老人将自家腌菜送给他:“徐所,这是我腌的,你一定要尝尝,你天天来做我的工作,就是铁做的心也会被融化啊!”
徐炎斌老家衢江区上方镇杨家村,距离航埠60多公里。周末一有时间,他就回家看望父亲,给老人烧一顿可口的饭菜。当了司法所所长,即使是在老家,只要一接到电话,他就马上往回赶,不论多晚。“父亲八十多岁了,我也想多陪陪他。”话语中满是歉意。
“做工作,既要及时,更要真心诚意帮他们解决问题。”徐炎斌说,这是父亲这位老党员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担任镇办企业的党支部书记,看到月工资有300多元时,父亲坚决要求降下来,“党员怎么能拿那么多?会犯错误的!”担任村支书时,父亲经常给村民们调解纠纷化解矛盾。身边人的正气、正义,最能影响一个人。
1980年,18岁的徐炎斌参军,母亲心疼家里的老六,父亲则给了他最大的支持;8年军旅生活,更是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印下了深深的痕迹;部队转业后,他一到司法行政工作岗位,就发现自己的法律知识太欠缺,便马上参加了法律专业学习,通过努力拿到大专文凭。
在荣膺“全国模范司法所所长”之前,他获得过衢州市和柯城区多项荣誉称号,所在的司法所被省司法厅命名为“示范司法所”。从业廿多年来,他和镇、村调解员一起调处各类纠纷千余起,制止群众械斗30余次,杜绝非正常死亡16人次,有效防止民事案件转刑事案件40件,为企业、个人追回欠款250多万元,挽回经济损失400多万元;了解他的人都说,这因为——
胆识与创新
担任航埠司法所所长三个月后,徐炎斌和他的同事在人民调解战线上出名了——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他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村级人民调解组织的“坐班制”,方便了村民,以快捷服务化解矛盾纠纷。“现在农村都集中精力搞新农村建设,经济是发展了,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利益纠纷,这就需要我们司法部门和村级调解组织相互配合,调解处理好各种矛盾纠纷,真正为百姓办事。”村级调解员轮流“坐班”后,由于熟悉村情民况,第一时间接待、及时调处各类纠纷,使得大多矛盾能在萌芽阶段解决。像万川村,半年时间纠纷起数同比下降四成多(本报2008年7月曾作报道)。在万川,还实行了纠纷转换机制,即如果第一轮调解无效,就会更换调解员进行第二轮调解。
告别司法所长岗位之际,徐炎斌的创新之举再受关注:在2009年元月至4月柑橘滞销期间,航埠司法所实施全程跟踪式法律保障,各村人民调解员24小时待岗,村调委会每周上报相关情况,柑橘运销中发生疑难纠纷,随时请镇调委会介入调处……
创新与胆识,底气哪里来?徐炎斌坦承,既是职责所系,也是人生的历练。“我经历一件非常惊险的事呢,幸亏在部队时得到了很多锻炼。”徐炎斌笑着介绍,1991年5月的一天,经过市区老火车站时,他看到四五名歹徒手持砍刀追一个人,他不假思索上前制止,夺过歹徒的砍刀。军人的威武气概震慑住了歹徒,加上过硬的功夫,歹徒最终被押往了派出所。“能把各类矛盾纠纷及时解决在镇里村内,既彰显出了司法的正义与执政为民的理念,也辐射出了力量投向基层后的效率提升。”柯城区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在航埠担任直属司法所所长的徐炎斌既当指挥员也当战斗员、凭借实实在在的作风和敢于创新的态度,最终练就了衢州本土的“全国模范司法所所长”。
来源:衢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