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刘女士出现心悸,休息后缓解,也就没当回事。但前不久,心悸再次发生,每次发病持续2分钟至2小时,心电图显示阵发性心动过速。近来症状越来越频繁,并伴心前区隐痛,胸闷,头晕等症状,医生明确表示需要手术治疗。
这让刘女士非常纠结,她已经35岁,正准备近期怀孕。带病怀孕、生育风险很大,怀孕、生育过程中会加重心脏负担,同时对孩子也不好。
“接受治疗吧,吃放射线,短期内不合适怀孕。”刘女士说,她的年纪已经大了,为了想要个宝宝已经调理了大半年,“过一两年再生,怕年龄大了,生育风险更高。”
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生钱琳艳介绍,刘女士这样的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或节律、传导异常。
医学上经常用射频消融术治疗严重心律失常。但是,进行过程中,为了保证术中消融导管能准确的停留在有效的消融靶点(病灶)附近,就必须在X线透视下进行引导,这就自然会对患者和术者造成放射损害,虽然常规情况下的放射剂量并不会造成严重损害,但对一些特殊人群,如正在发育的青少年、育龄期妇女以及血细胞(尤其是白细胞)较低的患者有潜在风险。
“以前做这项手术,医生都要穿上10多斤的铅防护服。”钱琳艳说,不过现在对传统的射频消融术做了改进,采用“导航定位”的方法,达到治疗目的又避免了放射损害。
这是怎样的技术?在省人民医院的手术台上,医生在刘女士的左右腋下、左侧背部与左前胸部、颈部与左下肢连接三对体表电极,并中腹部放置系统参考电极。电极的另一端接到一台名叫三维电场导航仪上。
医生介绍,三维电场导航仪类似于GPS全球定位系统,在患者体表形成三维正交电场,以腔内或体表电极作为位置参考,感知及定位电场内任意电极的位置以及消融导管顶端位置、弯曲程度和运动方向,并经由计算机工作站处理后显示出来,定位精度可达0.6毫米。
医生在刘女士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在三维电场导航仪引导下,根据心血管腔内电极移动产生的实时轨迹图进行手术。
据杭州日报 作者 宋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