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10日讯 老沈说,“卖鱼不如卖技术”,凭借四种鱼类人工繁殖“祖师爷”的地位,他半年就卖了5亿尾鱼苗。
老邱说,“废竹丝是‘送上门’的好材料”,上海的电缆企业每年都要抢着争购他的竹编包装。
老忻说,“拍电影是举全家之力”,她用3年时间拍摄了15分钟的“三道茶”纪录片,浓缩千年文化……
眼下,在湖州的田间地头,有不少“玩创意”的农民,他们看似异类,却分明是带着“田野财富”走出乡间小道的新时代“创意农人”。
草帽“爱迪生”鱼塘探宝
沈土山的家在一座“岛”上,除了一块晒台和一条通往村口公路的小道,他的住处四面皆是鱼塘,这位吴兴区东林镇的养鱼能手喜欢在自家门口做科学实验。
过去,沈土山成功实现了白鱼、花鱼骨鱼、黄颡鱼、鳡鱼的人工繁殖,凭借这一“四大发明”拿到了国家级的神农科技奖,除了3万元的奖金,如今每个月还有200元的津贴。老沈今年60岁了,村民都亲切地叫他“土老山”,然而,“土老山”并不“土”,他在鱼塘里研究着颠覆传统的养殖方式。“传统的人工育苗都是用水泵24小时工作,制造水流冲击刺激鱼苗孵化,不但耗电而且孵化用水大都直排。”老沈说,他尝试的静水育苗就是把流水育苗的原理缩小化实践了——在小小的浮桶里实现流水刺激,节水、节电、环保。“过去, 20多天的孵化期就要花去3万元的电费,现在节省到5000元。”老沈掏出了一个笔记本,上面画满了流程图、公式以及一些数据,真有一番科学家的味道。
事实上,这位农民“爱迪生”真的在靠“核心技术”吃饭。一般来说,传统养鱼都卖成品鱼,销售期都在下半年后期,然而,老沈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就高达350万元,其中90%来自鱼苗销售,这些鱼苗都是凭借老沈独到的人工繁殖技术生产,共计15种。
废品堆里掘出“环保金”
眼下,上海、江苏有不少电缆生产的企业用上了安吉的竹编包装袋,这一环保包装吸引了众多市场目光。电缆企业缘何弃用了传统的塑料膜,而改用安吉竹编进行包装?这还得从安吉县上墅乡的农民邱清福身上寻找答案。
原来,邱清福前几年发现上海一些电缆厂用的都是塑料膜的产品包装,不但看上去显得低端,而且也不环保。“这个完全可以用我们这的竹丝编出包装来嘛!”老邱脑中灵光一现,说干就干。他买来材料、请来工人,按照企业出厂的产品包装规格,依样画葫芦地完成了电缆竹编包装袋的小样。
“送到这些电缆厂后,他们都说这包装‘老好了’。”老邱笑着说,他带着一批小样奔赴上海滩,一家一家地往电缆厂送,结果规模企业的订单纷至沓来。
可摆在老邱面前的一个新问题是,如何控制竹编包装的生产成本。不久以后,老邱发现附近竹席厂每天都有大量废竹丝产生,都是被收去用于锅炉燃料。然而这些“废品”只要稍作加工,就能用于竹编包装的生产。老邱说:“500克废丝的价格不到1元,编织一张长3米宽0.6米的包装,成本只要7元就够了,要比买毛竹加工至少便宜14元。”目前,邱清福采用2台机器编织包装,一年的产量达到了30多万平方米。
重现千年文化由她喊“咔”
“三道茶”文化是湖州地区民间流传甚久的品茶文化。然而,这一文化在现今湖州百姓家中已很少能见,特别是对于青年群体来说,“三道茶”也许只是零散的童年记忆……在德清,一位农民出身的茶道爱好者自筹资金拍摄完成了“三道茶”的纪录片,眼下不少青年也开始热衷“三道茶”的研究了。“小时候在外婆家喝到镬糍茶,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尝到‘三道茶’了,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退休后在老家德清县乾元镇开茶馆的忻国梅决定要用镜头把“三道茶”的文化记录下来。 2007年起,身为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成员的她就开始搜集资料,自己撰写影片文案。她还找来几个有摄像经验的茶友担任影片摄像师,让懂技术的儿子做影片后期处理、身为茶艺师的儿媳妇作影片主角,还请来在杭州从事媒体主持工作的外甥女为影片配音。
为了把甜、咸、清三茶的制作过程最真实地还原,忻大姐一组人是从茶原料的生长过程拍起的。与镬糍茶关联的水稻,烘豆茶里的紫苏子,莫干黄芽的炒制……一个连贯镜头也许要从春天拍到夏天,再由秋天延至冬天。“这是一部‘从头到脚’记录‘三道茶’的影片,完成了这件事我想我此生也无憾了。”忻国梅说。
来源: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