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天,成立两周年的杭州爱乐乐团在欧洲的版图上进行了一趟需要极大体力与激情的“大拉练”,欧洲听众得以见识了这一支来自亚细亚的年轻的交响乐团队的东方力量。
此次担任杭州爱乐乐团欧洲巡演的团长、杭州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朱小勇和杭州爱乐乐团团长邓京山接受记者采访,总结杭州爱乐此次欧洲行的收获,他们认为,杭州爱乐在交响乐故乡欧洲的18天巡演,收获的不仅是掌声,更重要的是尊重,简单概括就是“锻炼了队伍,扩大了影响,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得到世界的认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收获一:锻炼了队伍
朱小勇说,大致算了一下,这次杭州爱乐的欧洲之行,有70个小时左右是在长途大巴上度过的,“团员们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没有扎实的作风,没有对这个行业非常的热爱,从精神与体力上来说,是要垮的”。
“事实上,在我看来,杭州爱乐这支队伍,在欧洲巡演的状态是,他们始终在上升、在进步,随着疲劳的加深、随着后期演出强度的加大,他们反而在进步,用他们的话说,‘慢慢找到了感觉’。”
“这次交响乐的故乡行应该是成功的,因为在这个环境中,爱乐乐手们对一些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以前他们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独自在国外留学,现在是一个团队踏上了欧洲这个交响乐的故乡,一个团队共同拥有的经历,与一个人的游学经历,是很不一样的。所以说,这次巡演,既是锻炼了队伍,锻炼了作风,也锻炼了团员们的技能。”
收获二:扩大了影响
杭州爱乐乐团成立、发展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只有两年时间,朱小勇认为,“事实上,我们一开始也是抱着比较保守的态度,这么年轻的一支队伍,去欧洲巡演,到底行不行?但事实证明,这一路走来,得到的不仅仅是观众们礼节性的鼓掌,而是由衷的、欣赏的、发自他们内心的尊重。”
邓京山说,特别是到了巡演的后期,“我们自己有个强烈的感受——最初的一两场演出,感觉上半场和下半场反差比较大,上半场有著名旅德小提琴家宁峰独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顶在那里,因为它是协奏曲,对独奏的要求相对高一点。但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开始,乐团的演奏开始有了显著的变化,上半场和下半场的水平差不多接近了,甚至到后面几场,更出彩了,能往上走一走了。”
对于一支交响乐团来说,有这么一个比喻:弦乐,像一个人的皮肤;打击乐,像一个人的骨骼;铜管,则像一个人长着蓝色或者黑色的眼睛,是点缀。从整个中国国内的交响乐团现状来看,可能是弦乐最强,木管其次,铜管相对弱一点。
朱小勇说,这个过程中,进步非常快的是杭州爱乐乐团的铜管乐部分。
“铜管乐部分这一趟‘拉练’,进步最快,从体力上来说,他们可能也是最累的,但进步非常快。”
“通过这次参加欧洲国家的主流音乐节的演出,我们也借了他们的势,很好地展现了自己。尤其是到了意大利后,观众开始盯着我们要现场的录音,欧洲观众的热情在慢慢高涨。知道有一个中国的爱乐,有一个来自杭州的爱乐,知道有一个东方的城市叫杭州。”
收获三:传播了中国文化
这次参与欧洲三大音乐节的演出,杭州爱乐乐团带去了四首各具风采的中国作品,除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著名作曲家陈其钢的《逝去的时光》、根据二胡曲《良宵》改变的同名交响乐以及根据哈萨克斯坦民歌改编的《掀起你的盖头来》。
“用文化的载体,是比较容易把自己的文化介绍给别人的。像《梁祝》,很多欧洲人听了以后就会自觉打听这是一个怎样的东方故事,在斯洛文尼亚演出,我们的文化参赞杨建中先生,整个中场休息就在给斯洛文尼亚观众介绍‘梁祝’的优美传说,讲那个凄美的故事。也有观众主动来问我们的乐手,《掀起你的盖头来》是怎么回事,我们告诉他们,这是我们的新疆音乐,他们听了也很新奇。”
文化的魅力在于多元化,文化的进步在于交流。朱小勇与邓京山表示,我们用交响乐方式演绎的中国音乐,证明西方观众是可以接受的,他们因此产生了好奇,期望了解更多的东方文化、中国文化,这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很好途径。
据杭州日报 作者 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