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15日讯 “糖洋来了,糖洋来了!”8月14日上午,蒋天福卖糖洋的小三轮刚来到东阳市南马街上,立即就被等待已久的村民围住了。农历七月半,大家都不生火做饭,而以糖洋配索粉为主食,这一习俗在东阳民间已流传了近千年。
据《东阳市志》记载,“糖洋为夏秋冷食”。记者看到,蒋天福做的糖洋外观呈棕红色,卖时切成菱形的块状。有的人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历史上,立夏一过,东阳城乡就有糖洋上市,最畅销的当属大暑过后。那时候,农民天未亮就出田收割,到了八九点钟都已饥肠辘辘。这时候,挑着糖洋和索粉的商贩就会及时地出现在田头。农民因为身上大多不带钱,就用湿谷去换糖洋,因为田里没碗,就顺手摘张荷叶当碗,用手抓着吃。吃糖洋,既实惠又能充饥驱暑,所以做糖洋的生意非常好。
“七月半,糖洋索粉当一顿。”作为一种传统美食,糖洋曾经在东阳、义乌等地广受欢迎。据南马的老人说,近代最负盛名的当推东阳县城的“恒盛和南货店”制作的糖洋。该店制作的糖洋色红味香、韧而不硬,食时凉爽香甜、可口不糊,历经百年而长盛不衰。特别是七月十五这一天,整个县城的男女老少,都渴望能吃上一块“恒盛和”糖洋,当时人山人海争相抢购糖洋的盛况可想而知。可惜的是,上世纪50年代后,“恒盛和”的牌子就消失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用稻谷换糖洋也变成了卖糖洋。据今年81岁的退休职工陈宝仙回忆,上世纪60年代,南马第一饭店从立夏开始做糖洋,农历七月十五这天竟要卖上千斤米粉的糖洋。从头一天起,两座石磨四个人轮流磨粉,三个大豆腐桶浸水。下午4时开始三口大锅同时烧,蒸笼叠到一人多高。次日一大早开门供应,六个人六杆秤都来不及卖。
正因糖样如此受欢迎,在东阳民间,一直都有一批人专做糖洋,而且往往世代相传。虽然每家制作的糖洋大同小异,但是各有千秋,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依然坚守着传统。
据蒋天福介绍,糖洋的传统制作工序一般分为六道,首先是将主料大米浸水泡透,用石磨磨碎磨细装桶,加上适当的红糖、茴香、薄荷、橘皮、姜末等料,再加水慢慢调成糊状米浆。然后,在已经烧开水的大锅上放置蒸笼,铺上一层白棉布,再将米浆均匀地浇在蒸笼里,用文火烧约三个小时方可出笼。出笼后,将蒸笼一个一个地移至地上自然冷却晾干。经过这六个程序,香喷喷的糖洋就可食用或者挑出去卖了。
不过,现在要想在东阳之外吃到正宗味美的糖洋,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近日,义乌有个80后网友在微博上上传了糖洋的照片,顿时引起了许多同龄人的疯狂转发,一群人还相约到东阳找糖洋吃,重温儿时记忆。
今年25岁的黄小姐说,小时候,由于天气热,午睡的时候总是睡不着。在煎熬中,总会听到“换糖洋、换糖洋”的叫唤声,于是她就向妈妈保证,只要吃一块糖洋她就会好好午睡,而每次母亲都会满足她的要求。看到卖糖洋的老人拿起刀,切下一块糖洋,撕下一瓣荷叶裹住递过来,那是她最快乐的时候。现在,看到糖洋,她就会想到母亲的温暖。
“现在,还有这么多年轻人喜欢糖洋,我真的很开心。”在南马、画水、横店一带,蒋天福制作糖洋卖的时间最长,他说:“我已经做了30多年的糖洋,每年的糖洋都销得很好。虽然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还是有很多人喜食糖洋。我衷心希望东阳糖洋能世世代代的传下去。”
来源:金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