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院”求是科学班的候选学生在参加面试。尹炳炎/摄 |
浙江在线08月19日讯
每年能考进浙江大学的,无疑都是高分生。可昨天,浙大进行了一次“优中选优”——2011年竺可桢学院(以下简称“竺院”)招生考试。
今年的竺院招生,涉及:求是科学班(数理化生和计算机)五个班,巴德年医学班两个,工科混合班六个,以及一个人文社科试验班。
近600多名学生卧薪尝胆一个暑假扎堆来考竺院,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场大笔试,N场长短、内容不一的个性面试,40多位面试官轮番上场,最终入选的名额不到450人。
精英学院最想招“有特点的学生”
浙大学生对“竺院”大多有种膜拜的心理,因为这是个真正培养精英的学院,里头走出的个个是牛人。但这个精英学院是个有淘汰机制的地方。每年,综合平均分没到75分的同学,就会被学院给予黄牌警告,缓冲期一个学期,下学期平均分达不到85分,就出局。当然,在品行上出问题的学生,会直接吃红牌。
“竺院的学生,智商高是肯定的。但除此以外,我觉得他们更需要体现精英特质。”竺院副院长唐晓武昨天在招考现场告诉记者,在竺院,四年本科,没有附加的课程和学位上的硬性要求,但课程难度肯定要比普通院系大得多,要求也高。唐晓武特别强调了学生须具备的素质是反应快,思路活。他举了个例子:“竺院有的学生去打水,如果发现人特别多,他就要调研一遍,这几个水龙头中,哪个出水量最大,哪个龙头的位置最招人,于是他就只认水量最大,排队最冷门的龙头去。”唐晓武认为这就是竺院的人才培养方向。今年他给混合班特地出了道题,专考学生的理想是什么。
竺院生会走出几个未来的“谢耳朵”(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神叨叨的一位很牛的物理学家)吗?唐晓武坦言,“有特点的学生”越来越少。另一位副院长陆国栋也感叹:“其实竺院这样的平台,更需要偏才、怪才,但这些带着疯狂劲的科研人才,可能在进入高校前已经被考试体制埋没。所以,我们这几年也很强调,通过多元的评价体系来考察学生,尤其是面试这样的高效择优环节,直接考察学生表达、分析、论述等综合能力。”老师们希望,这么引导下去,中国高校可以真的培养出一批理论熟稔于胸,任何生活细节都能用脱口的科普来阐释的“谢耳朵”们。
老师嘴里认定的简单题,“牛”生也被考翻了
“看这架势,孩子们考晕咯……大片空着哇!”在考场外,记者见到了在理工混合班的两个笔试考场监考的钟蓉戎,这位竺院党总支副书记对陆国栋小声说着。陆国栋笑着点头:“估计最高会考个140分左右。100分以下有不少吧?”记者一听感到苗头不对,这份笔试试卷由竺院的五位老师合出,总分200分,根据这群学生的智商,分数不应该就这么点呀。陆国栋转头问记者:“你来答答看?”吓了记者一跳。
早上已经参加了求是科学班面试的一群学生,则感到面试真是场“海聊”。报考化学班的缪高寒,在15分钟的面试里,表述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对求是班的期望,还解释了为什么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国际化学年的概况。最重头的是考官问到自己曾经做过的有趣实验,结果一问问到了化学实验和经济产出的层面,“特别紧张,很多问题没有答好。”
考混合班一个男生,下午面试是六人一组,有个问题是——从理工科学生角度,如何解决一些非传统安全问题(提示:传统安全是指政治和军事安全)。另外有个英语问题:中学和大学学习的区别。
据悉,由唐晓武及其在世界名校的13位弟子撰写的《我们在世界名校》一书,已由浙大出版社发行,并从千余本图书中脱颖而出,亮相2011年上海书展。从中,我们或许能看出点眉目:“竺院”的学生是啥样的。
新闻链接
笔试题,考了啥
“我们的考题考专业的比较少,比较多地考察时政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的。”在记者强烈要求下,老师们公开了自认为的“简单题”:
1、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高的境界是什么?
2、为什么电脑硬盘是从字母C开始命名的?
3、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首脑分别是谁?
毕业于温州中学的李炜炜等同学参加完混合班和文科试验班笔试后,爆料了一部分“变态题”:
1、教育部长是谁?铁道部长是谁?
2、中国的瓦良格航母吨位有多大?中国拥有多少数量美国国债?
3、算24点,1,4,5,6,要求常规运算得出。
4、《富春山居图》的作者是谁?
5、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院徽,是两个抽象的“求”字,它代表求是,求真,而整个徽章,寓意为一本书和一把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除了这种解释,你能否调动知识库,发挥想象与创意,给这个院徽作些意义解释。
6、“今日你以浙大为荣,明日浙大以你为荣。”20年后,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如何证明自己。
7、给高铁整改出20条有效建议,或者给渤海漏油事件出10条有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