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之间栩栩如生的形象悄然跃上光滑的丝绸;一笔一画之间斑斓的色彩叫醒了整把黑扇;一伸一缩之间油纸伞带着淡淡的姑娘走过雨巷……这些绚烂多彩的民间手工艺作品,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伴随着我们走过了岁岁年年。
今年夏天,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民间手工艺调研队的大学生们带着对手工艺品的憧憬,走进越乡,踏上了为期八天的手工艺品的文化之旅。实践队先后走访了杭州清河坊、西塘、西湖、运河工业三馆等地,与多位清河坊和西塘的手工艺人、博物馆馆长访谈。
能在鸡蛋上雕刻
还能把树叶折成龙
“蛋的壳那么脆,一刀刻下去,难道不会碎吗?”队员们来到河坊街,看到几十只整齐陈列于铺面上的精美蛋雕仍不住这样问。“这些可不是简单的蛋壳了啊。”薛润福从事蛋雕制作工艺已经有近30年的时间了,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这一门祖传手艺,“先把蛋液彻底清理干净,再让它自然风干半个月。”这样做能让蛋壳与蛋膜自然结合,变得较坚硬适合雕刻,但是很费时间。
观赏薛师傅的雕蛋成品,内容非常丰富,龙凤、生肖等图案精致地环绕着圆滚滚的蛋壳,有些甚至还加入了一些镂空的元素。据薛师傅介绍,蛋越小就越难刻,蛋壳易破,雕刻过程中不允许修改,否则会功亏一篑。“但是碰到鹌鹑蛋,还是要一样雕。”小小的一颗蛋在薛师傅的手中得以“小中见大,浓缩世间”,队员们佩服不已。
草人桥大师王力,一直用他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一个个形态各异、生动活泼的“动物”手工艺品,作品构思巧妙,造型栩栩如生,而这些都是用树叶折出来的。精挑细选棕榈叶子经过洗、蒸、晒、漆等工序,等待使用。“这项手艺技巧性非常强,不好学。”王师傅边折着一条长龙边说。
这些手艺会消失吗?
手工艺品制作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传统手工艺生产逐渐让位于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而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
“学习手工艺品制作所要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极大,年轻人大多不愿将自己的大好年华耗费在这前途迷茫的事业之上。”通过调查队员们发现,“平心静气”这个基本功,对于年轻人来说真的有点难。入门学些皮毛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容易,然而要能够几十年如斯地坚守在这岗位上却谈何容易。“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担心了,民间手工艺会后继无人吗?”
“我当时从事手工制作是为了生计,但是现在机器生产那么方便、精准,压力也很大的。”一位民间手工艺者坦言顶着与机械化竞争的压力,留住手工艺越来越不容易了。
由于缺乏市场而逐渐萎缩,很多民间手工艺得不到有效的保护,面临着今年鲜活存在、明年荡然无存的危险。如西湖绸伞、萧山花边等手工艺从业人员寥寥无几,产量极少,后继无人,生存和发展状况更是堪忧。
面对未来:提供免费培训
面对着一个个“是否会消失”的疑问,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队员们提出,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发展民间手工艺是必由之路,只有“后继有人”了才能谈保护和发展。通过在学校开展手工艺制作的相关教学,系统培养手工艺人才,将手工艺制作变成一个政策上、技术上、经济上都有保障的行业。
2005年,北京已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抢救民间传统手工艺技艺工程’的系列措施,对外开放的北京韦奇奥工艺品步行街作为全国首家民族手工艺传承基地,在以后三年免费培训十万名手工艺继承者。“我觉得这样的政策肯定能吸引一大批人!”定期开展手工艺作品展,建立手工艺陈列馆,提供免费培训,在调查中,队员们发现这样的措施最能吸引人。